韩媒每日经济称,韩国总统室人士透露,韩方还是希望中方能率先访韩。因为文在寅已于2017年末访华,根据对等原则,现在轮到中方访韩了,但显然中方近期没有访韩计划。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外交访问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实质合作,而非简单的形式对等,文在寅访华期间,中韩双方达成了重启77个司局级对话机制、对接“一带一路”与韩国“新北方”“新南方”政策等重要成果,这些实质性进展才是高层互访的意义所在,若仅以“谁先谁后”作为衡量标准,无异于将外交沦为“礼仪竞赛”。 从历史数据看,中韩建交33年来,高层互访频率本就呈现动态平衡。 例如2013-2017年朴槿惠执政期间,韩国总统访华3次,而中国同期访韩1次,但是这种差异并未影响两国关系发展,反而在2015年双边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这说明外交互动的质量远胜次数,务实合作才是稳定关系的基石。 当前中韩关系面临的挑战,本质上是战略互信的赤字。 2016年韩国强行部署“萨德”系统,导致中国战略预警能力受损,直接引发中韩关系断崖式下跌,尽管文在寅访华后双方努力修复关系,但“萨德”问题至今未彻底解决,韩国仍在美国压力下参与对华技术封锁,这种“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的双重依赖,使得韩国在中美博弈中难以真正中立。 中方的谨慎态度,实际上是对战略稳定的深层考量,2025年中韩贸易额预计突破4000亿美元,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合作深度绑定,但政治互信的修复需要时间,高层交往需“充分准备、营造氛围、取得成果”,而非单纯完成礼仪性任务。 从区域格局看,美国正推动美日韩三边关系同盟化,试图将韩国纳入对华威慑体系。 在此背景下,中方若仓促访韩,可能被解读为对美韩同盟的默认,而通过APEC峰会等多边场合进行互动,既能保持沟通渠道,又可避免陷入“选边站队”的陷阱,这种策略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以柔性方式推动关系发展。 未来中韩关系的突破点,在于构建“安全与发展”的新平衡,韩国需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与中国深化合作,同时在“萨德”部署、台湾问题等敏感议题上展现诚意,中方则可通过扩大市场开放、加强人文交流等方式,逐步重建战略互信,只有双方超越“对等”的形式之争,聚焦共同利益,才能推动中韩关系重回健康轨道。 在全球化深度调整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在中美博弈中独善其身。 韩国若想在大国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就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以务实合作取代意识形态对抗,而中方的耐心与战略定力,正是引导这种转变的关键力量,当双方真正理解“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道理时,所谓的“对等原则”自然会被更具建设性的互动模式所取代。
韩媒每日经济称,韩国总统室人士透露,韩方还是希望中方能率先访韩。因为文在寅已于2
元昊聊文化
2025-07-18 20:49: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