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终于明白了,中国跟俄罗斯完全不同,想用经济逼迫中国,门都没有! 最近几年,欧盟跟着美国混,动不动就想用经济手段逼中国让步,比如搞电动车反补贴调查、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甚至还想对中国钢铁和新能源行业加税,但折腾来折腾去,欧盟突然发现:这招对中国根本不好使! 欧盟施压想让中国让步,注定白费力气,中国经济实力雄厚,不会像俄罗斯那样被动,德国媒体也称欧盟强硬手段无效且令自身尴尬。
欧盟每有针对之举,中国即迅速回击,如欧查中国电动车,中即反制其白兰地,欧限高科技对华出口,中便调整关键矿产供应,最终欧盟企业压力更大。
以欧盟计划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为例,德国车企率先站出来强烈反对,大众、宝马等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利丰厚,一旦中欧关系恶化,它们将遭受巨大损失,最终买单的其实是欧洲自身。 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内讧,法国等国家喜欢摆强硬姿态,动不动喊“减少依赖中国”,但德国、荷兰这些务实派知道,跟中国闹翻等于自断财路,所以欧盟的对华政策经常左右摇摆,今天放狠话,明天又得求合作。 2023年中欧贸易额为7830亿美元,中国继续作为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虽然欧盟政客不断提出"脱钩"言论,但由于欧洲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实际依赖,这些政策主张与商业现实存在明显矛盾。
中国在处理欧盟压力时采取平衡策略,既保持正常经贸往来,又对不合理的限制措施进行针对性回应,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以及"一带一路"构建的国际合作网络,这些实际优势使其能够有效应对欧盟的孤立企图。 反观欧盟,自从跟俄罗斯能源脱钩后,经济已经够难受了,如果再跟中国硬掰手腕,只会让自己更惨,毕竟,中国能找其他市场替代欧洲,但欧洲想找第二个“世界工厂”?难上加难! 欧盟逐渐认识到对中国搞经济施压只会自找麻烦,因为中欧经济早已紧密相连,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说得明白:"跟中国作对不符合欧洲利益",现在从德国车企到荷兰光刻机企业都在喊话欧盟停止对抗、恢复正常商业往来。
欧盟对华强硬政策行不通,关键在于误判了中国不是能被胁迫的对象,全球经济早已深度融合,欧盟硬要照搬美国"卡脖子"那套,结果反被自己设的限制困住了手脚。 中欧之间没有深仇大恨,合作空间其实很大,比如新能源、数字经济、环保技术,都是双赢的好买卖,欧盟与其跟着美国瞎折腾,不如现实点,跟中国好好谈生意,毕竟,现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大家抱团取暖才是聪明做法,硬扛到底只会让自己更难受。
实在话
经济?欧盟不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