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
很多人知道毛主席,却不了解他的父亲毛顺生。
其实,这个看似普通的湖南农民,才是毛家几代命运真正的转折点。他没做过大官、没写过大作,但他做了很多人不敢做、也做不到的事。
毛顺生生于1870年,湖南湘潭韶山冲。那地方说起来是山清水秀,但在清末的农民眼中,是个靠天吃饭的地方,十户人家有九户穷。他们家也不例外,地不多,粮不够吃,父母身体都不好,靠硬撑。
小时候的毛顺生,不是上学堂的料。他不识太多字,更没念什么书,十岁不到就开始干活,割草、挑水、放牛,样样都来。他小时候的样子,乡里人记得清楚:“小个子,干瘦得像柴,背挺直,话不多。”
十七八岁那年,他不想一辈子窝在韶山冲,决定出去闯。他跑去跟了一支湘军当兵,混了几年。没立过什么军功,但也没惹事,人勤快、不贪吃懒做,在队里算是干实事的兵。退伍后,没带回来啥金银财宝,倒带回几吊铜钱和不少眼界。
回家后,发现家里更穷了——地典出去了一些,家底更薄。他没抱怨,也没指责家人,只是从那天起,开始“做账”。一边干活,一边攒钱,一点点把失去的地赎回来。
他贩过山货、卖过油盐、拉过木料。韶山冲的老一辈说过:“顺生那几年穿得比要饭的还旧,但挑的担子最重。”早上天不亮就去赶集,晚上星星出来才回来。别人吃点好饭,他舍不得;别人歇歇脚,他不肯停。
几年下来,地一点点赎回来了,不仅还清了账,还添了几亩。
到了三十出头,他已经是有二十亩地的“中农”了。按当时的标准,这已经算是“殷实人家”。家里能雇得起短工,粮食有结余,过年能杀鸡宰鸭,还能存点银元埋在灶后。
有人说他是靠算盘起家,但懂行的人都明白,算盘只是工具,真正能让家立住的,是毛顺生心里那根“绳”:勒得紧,不松懈,不走偏。
在毛家,规矩是从早到晚写进生活里的。天不亮,全家就得起,谁偷懒谁挨骂,连孩子洗脚都要按时。他把家当作一个“单位”来运转,谁干啥、谁该啥、啥时候该干,都清清楚楚。
账本,是毛家最重要的东西。每天进了多少米,卖了几担谷,买了几斤盐,连几文铜钱的花销都要记。他用旧纸包好,藏在炕头下,每月抄一遍。孩子要是不识字,他就亲自教;学不会,罚。不是打,是罚站、罚抄账本。他说:“账记不清,日子就会散。”
工钱也不一样发——分三次,一次干不好不给下一次,饭是干菜三顿,没人敢说闲话。有人私下嘀咕,说毛顺生太抠门,他听见了也不生气,只说一句:“不抠,人就散。”这是他几十年总结出来的家法,不是一朝一夕的规矩。
毛顺生不仅记账,还管理农活。田里每一亩地插几株秧、产多少粮,他心里都有数。哪块地有病虫害、哪块田需要施肥,都安排得当。
有一年大旱,村里人都慌了,他提前打水井、调收种,地损失最少。别人靠老天吃饭,他靠提前算账过日子。
别人建新房,他建谷仓;别人添家什,他添蓑衣;别人请亲戚吃饭,他买一块新布做扁担带。
这种节俭,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冷,但毛顺生一点都不在意。他说:“人要过得紧,账要记得清。”
毛主席小时候跟父亲关系并不好。甚至可以说,经常对着干。毛主席小时候聪明,做活不怕苦,但对账本没兴趣。他喜欢看书,《三国》《水浒》这些“闲书”他都爱。父亲要他算账,他却偷着跑到私塾去听课。
有一次,他用几文钱买了本《三字经》,藏在柴堆里看,被父亲逮个正着。那顿骂,在韶山冲传了好几年。
骂完以后,毛主席一气之下跑到祠堂睡了一晚,第二天回来,父亲没说话,只是吃饭时不给他夹菜,家里人都不敢出声。
毛主席记得很清楚:“父亲骂我,我不吭声,但心里不服。”父子之间,一人管账,一人看书,天天都有火药味。
但毛顺生也不是不讲理。他虽然不鼓励毛主席读书,但也不彻底拦。一次毛主席为了省钱买书,不吃早饭,向祖父要了点学费。毛顺生知道后,一边嘴上不说支持,一边悄悄给儿子送去两升米和几个鸡蛋。
这种“口硬心软”的做法,毛主席后来也提过。他说:“父亲骂得重,但他知道我在做啥,从没真正拦我。”
更有意思的是,毛顺生教孩子插秧、耕地、记账,全是亲自带,亲自训。他不信那些靠嘴教育的办法,他要孩子在田里学、在地头算,错了就罚,不许辩解。
毛主席十三岁就开始做家账,十五岁已经能独立完成全家一年的收支预算。
后来毛主席成了革命家,但他记账的习惯一直没改。他说:“从父亲那学来的,不仅是账本,而是那股把日子拧紧的劲。”
1920年,毛顺生病逝,毛主席当时正在长沙办《湘江评论》,接到家信后,连夜赶回韶山冲。
那年,毛主席才27岁,刚刚开始投身社会运动,前路未明。
回家那天,棺材已经停在堂屋。毛主席跪在最前,不说一句话。三天守灵,不吃荤,不洗脸,几乎不睡。埋葬那天,他亲自扶棺、挑土,做完这一切,才默默回到书桌前,写了几页日记。
毛顺生没留下遗言,也没留下诗句。留下的是十几亩地、一张晒谷场、一口井、一堆账本。
这些账本,现在都还在,湘潭那边有保留。他用毛笔写的字歪歪扭扭,却清楚到几吊铜钱的出入,几升谷的存量。一本账,是毛家几十年沉淀下来的风骨。
有后人说过,毛顺生临终时没喊人,只说了句:“把账本收好。”谁也不知道他那一刻是不是清醒,但从头到尾,他都没离开“账”这个字。
他为什么了不起?
毛顺生不是什么英雄,不是什么名人。他没写诗,也没打仗。但在那个“人如草芥”的年代,他靠一双手,一条绳,拉着一家子从穷困走到稳当。
他不靠人,不欠债,不求人。他讲原则、讲纪律、讲计划。他没喊口号,但做事比谁都清醒。他对子女严厉,甚至严苛,但也正因为这样,毛主席小时候的骨头是“磨”出来的。
毛主席自己说过:“我做账,是父亲教的。我吃苦,是家里练的。”换句话说,没有毛顺生的那个家,也许就没有那个站上天安门的毛泽东。
你说毛顺生了不起,不是因为他是毛主席的父亲,而是他在他自己的角色里,做到了极致。他不讲道理,但他把道理活成了日子。他不留遗言,但他把家风留进了骨血。
这么一个人,在今天听来,也许平淡;但放在那个年代,实属稀有。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他把每件小事都做到了不能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