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过:“如果我们的党员队伍中出现了先为自己办事的人,忘记了老百姓,那就要毫

风雨飘摇中 2025-07-19 02:27:46

毛主席说过:“如果我们的党员队伍中出现了先为自己办事的人,忘记了老百姓,那就要毫不客气地把他开除出革命队伍去!”这句话,是毛主席在1950年2月27日说的。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听得太多了,以至于今天很多人已经把它当成一种惯常的政治符号。 但在1944年的延安,那场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第一次用一种近乎决绝的语气讲出这五个字的时候,它的分量,是沉甸甸的。 他说,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共产党员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这不是说着玩儿的,而是当时在延安的干部、战士、老百姓,天天摸得到、看得见的事儿。 毛泽东从不把人民当成抽象的群体。 对他来说,人民是坐在炕头上唠家常的大娘,是被地主欺负过的长工,是前线送情报的小孩子,是夜里偷偷给八路送饭的村妇。 他信这些人,也靠这些人。 他常讲一句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他不是讲道理,而是信得过,他说过,共产党要是忘了群众,变成只替自己打算的官,那就完了。 1950年,他已经是新中国的领袖,正在处理各地的政务。 有一次看见一个干部用职权给自己家人办事,火气一下就上来了。 他批示得很严厉,说要是党员变成了先替自己办事的人,就必须毫不客气地把他清除出革命队伍。这话不拐弯儿,听着扎耳朵,但当时在中南海办公厅里,没人敢说重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不是说着玩儿。 他见不得有人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那是踩到他底线上了。 其实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开始琢磨群众和党的关系。 延安整风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对干部说,你们不要以为自己是天生的指挥官,你们得下去,得到老百姓堆里去。 他让大家去做调查研究,去跟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说调查是“带着问题下去,带着办法回来”。 他对苏联那一套从上而下的僵硬指令制看不上,常说“我们得从自己的国情出发”。 他知道,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要是真不依靠群众,一切成空。 群众路线就这么一点点成了制度,不是喊两句口号,而是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径变成了政策制定的常态。 毛泽东自己也常干这事。有一次在西北,他在田埂上坐了一下午,就为听一个种麦子的农民讲今年收成怎么回事。 他听得比汇报材料还仔细,因为他说“老百姓嘴里说出来的东西最真实”。 他的秘书也记过,一到地方,他常常让车停在村口,自己背着手就走进田间地头,不带警卫,也不喊人跟着。他觉得只有听到泥土里的声音,才能知道事情的根。 建国初期,群众路线不仅体现在经济政策上,还落到了干部管理上。 他提倡“干部下放”,说只有下去锻炼,才能去掉身上的“官气”。 有些人不愿意去,说自己是知识分子,毛泽东就反问,知识分子不靠群众,那你知识从哪儿来?他最反感那种“自己关起门来搞思想”的人,觉得那样的干部像浮在水面上的叶子,风一吹就飘远了。 他说,真正的共产党人得扎根在人民当中,像石头一样沉在水底。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一时情绪,也不是政务口号,而是他自己生活的选择。 他的亲人里,有六位在革命斗争中牺牲,包括妻子杨开慧和长子毛岸英。 毛岸英死的时候,他的反应让很多人难以理解。 他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当成大事。”身边人听着心酸,但他是真的把“为人民服务”看得比亲情还重。 他觉得如果连自己的儿子都要特殊对待,那怎么对得起成千上万牺牲的战士? 有一年,他看到了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新闻,夜里激动得睡不着觉。 他说,这个新闻比打仗胜利还高兴。他写下那首《七律·送瘟神》,句句都是对人民斗争精神的赞美。有人说他写诗是抒情,但其实每一首里都藏着现实里的斗争场景。 不是浮夸,是感动。 他被人民群众的勇敢与智慧深深震撼,那种激动,不是身为领袖的满足,而是一个“老百姓的儿子”对乡亲们的敬意。 到晚年,他常讲“我最放不下的,是老百姓的苦难”。 大跃进时期,很多地方发生了严重的问题,他整夜睡不着觉,不断派人下去调查。 他对“饿肚子”这件事特别敏感,因为他年轻时在湖南老家也吃过野菜、喝过稀粥。 他知道人民最不能忍的,是饭碗不稳。 他说过一句话:“人民是天,人民是地,离了人民就会天塌地陷。”这句话后来没多少人提起了,但他当年是在一次内部谈话中讲的,讲得不是给人听的,而是讲给自己同志的心里去。 这个“人民立场”,也不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口号。 在毛泽东这里,它变成了一种治理逻辑。 他不是讲“为民作主”,而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这差别很大。前者是官给的,后者是自己争来的。他坚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限的。 打日本时,他说小米加步枪能打胜仗;打国民党时,他说“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建国后,他说“只要依靠群众,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些话不是鼓劲,是信念。

0 阅读:34
风雨飘摇中

风雨飘摇中

接纳所有的可能性,让生活充满未知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