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打完,说像约老师; 第二场打完,说像小加; 第三场打完,说像大洛; 第四场打完,说像追梦。 小杨:「各位球迷们都吹过头了,我谁都不像,毕竟我篮板抢不到位,只是为了卡位而卡位,球的落点判断力还是太差,有时候球落在头顶我都不见得能捞到。」 球迷爱贴标签,本质是偷懒。看年轻人打几场好球,立马搬出巨星模板往身上套,省了观察真功夫的力气。可篮球不是连连看,硬凑“像谁”反而掩盖球员的真实成长轨迹。小波特在掘金被骂“体系挂件”,离了约基奇掩护连空位都跑不利索;戈登没遇到约老师前,扣篮猛男变空间黑洞——体系能放大优点,也能藏住短板。小杨的“卡位却抢不到板”,恰恰暴露了基础技术的毛糙:卡位是死力气,预判落点才是真功夫。约基奇抢篮板先卡位再观察球路,小杨光卡位不抬头,球砸脑袋也白搭。 更扎心的是,模板思维害人。年轻球员听多了“小约基奇”“中国追梦”,真以为自己该走全能中锋的路子。结果练组织荒了防守,学策应丢了终结,最后成了四不像。小波特当年被称“杜兰特二代”,强行持球攻效率惨不忍睹,后来乖乖当高炮台才在掘金站稳。小杨的清醒难能可贵——知道自己篮板预判烂,比硬吹“像谁”重要一百倍。 真正的球星,都是先认清自己再突破模板。约基奇没照着传统中锋练背打,用传球改写五号位定义;追梦把“不三不四”的缺陷打成换防资本。小杨要做的不是复刻谁,是把“卡位大师”练到极致:卡住人让队友摘板也是贡献,总比盲目学约老师撅屁股传球失误强。哪天他抢篮板不再靠蒙,能对着镜头说“我像小杨”,那才算真正上路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约老师篮球# #篮球比喻# #约打扑克球#
Clutchpoints提出:现如今新时代的中锋约基奇、申京,重点是也提到了杨瀚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