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年间,38岁的黄梅戏大师严凤英不堪受辱服药自尽。然而有人却提议用斧头将她肚皮划开,在里面找寻情报。谁曾想,肋骨和内脏全部取出后,腹腔内竟只找到100多粒尚未完全消化的安眠药。一代大师就这样香消玉殒,命运对她何其不公。[凝视] 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于1968年4月7日在合肥去世,年仅38岁。这位将黄梅戏推向全国的表演艺术家,生前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严派”唱法,至今仍是戏曲教学的重要流派。 严凤英1930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原名严鸿六。12岁时因家境贫寒开始学戏,师从当地黄梅戏艺人丁永泉。在那个年代,女子学戏被视为有违传统,她曾因此离开家乡到外地求艺。 1946年,16岁的严凤英在安庆光明剧院演出《小辞店》,饰演女主角柳凤英。这次演出获得观众认可,“严凤英”的艺名也由此确立。演出成功后,她开始在安庆、芜湖等地的戏院演出,逐渐积累了固定观众群体。 1947年,因躲避当地军官的纠缠,严凤英前往南京。在南京期间,她化名严黛峰在舞厅工作,同时向京剧、昆曲艺人学习表演技巧。这段经历丰富了她的艺术修养,为日后的表演风格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文化部门着手振兴地方戏曲,1949年底,严凤英受邀回到安徽,加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她参与了《打猪草》《夫妻观灯》等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工作。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黄梅戏《天仙配》搬上银幕,严凤英饰演七仙女。影片在全国上映后引起轰动,黄梅戏从此走出安徽,成为全国知名剧种。电影中的经典唱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严凤英的表演特点是唱腔甜美清亮,表演细腻传神,她在继承传统黄梅戏唱法基础上,融入了其他剧种的演唱技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严派”唱法。这一唱法注重声情并茂,强调字正腔圆,对后来的黄梅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天仙配》,严凤英还主演了《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多部影响广泛的黄梅戏作品。其中《女驸马》中的“为救李郎离家园”成为黄梅戏的代表性唱段,展现了她扎实的表演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1957年,严凤英与同为黄梅戏演员的王冠亚结婚,王冠亚专攻小生行当,两人在舞台上多次合作,被誉为黄梅戏的“金童玉女”。他们的合作为黄梅戏的推广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期间,严凤英遭受冲击,1968年4月7日,她在合肥家中服用过量安眠药去世。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人怀疑她携带秘密物品,对其遗体进行了解剖检查,最终只发现了未完全消化的药物残留。 1978年,严凤英获得平反,安庆市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在菱湖公园建立了黄梅阁艺术馆,展示她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市区还建有严凤英雕像,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 严凤英的丈夫王冠亚此后专心于妻子艺术遗产的整理和传承工作。他撰写回忆录《我的妻子严凤英》,并参与拍摄了多部关于严凤英的纪录片,为后人了解这位艺术家提供了珍贵资料。 如今,严凤英创立的“严派”唱法仍是各大戏曲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设有黄梅戏专业,专门培养黄梅戏表演人才。她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表演技艺上,更在于推动了黄梅戏的现代化发展。 现代黄梅戏的发展离不开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贡献,她们在艺术创新和剧种推广方面的努力,为这一古老剧种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的黄梅戏不仅在传统剧目传承上保持特色,还在现代题材创作方面不断探索。 你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会主动去听黄梅戏?在短视频时代,传统戏曲应该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动荡年间,38岁的黄梅戏大师严凤英不堪受辱服药自尽。然而有人却提议用斧头将她肚皮
优优谈过去
2025-07-19 11:48: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