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这事,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骂一骂,蹭一蹭就能有效果?营销从传统思维上,它是

善朴看科技 2025-07-19 12:06:10

营销这事,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骂一骂,蹭一蹭就能有效果?

营销从传统思维上,它是有一个完整序列的:

【第一步:指定营销策略】

这一步非常关键,这个策略就是方向,也就是你要怎么营销。比如,就是到处去别人评论区捣乱,别人发了类似的产品,就跑去说,不如看看XXXX。这种很常见,因为不用动脑子,是个人就可以玩。比如某个耳机品牌经常在我发过的耳机内容里,刷评论区。再比如某个操蛋的剃须刀品牌,也老在我评论区刷他们家品牌。

所以这第一步,就决定了后面所有的营销内容是怎么样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是恶心的,还是操蛋的,都是这一步决定的。而这一步最终拍板的人,基本都是这个公司负责这一块的部门领导,这人是什么样,干的活就是什么样。

【第二步:批预算】

如果第一步确定可行,上上下下都同意了,就需要去规划攻击规模或是攻击重点。然后推断出需要多少钱。

在这里会有一个小插曲,再去和上面的领导批钱的时候,他得告诉领导这事能达到什么效果,所以需要一些预估效果来达到批钱的目的。 但事还没开始呢,他怎么能看到结果呢,所以就要稍微夸大一点,让领导觉得可以,这样就能顺利拿到钱了。

但你要知道,互联网大批量攻击或是营销,需要超级大的预算来支持,如果想要明显效果,这种资金量不是一个小公司可以支撑的,尤其是那些资金紧张的公司,根本就弄不了。一般只有超级有钱,又喜欢营销的大公司才能干这个。

这里面最大的风险就是,如果你开头很猛,眼看就要有效果了,结果你因为没钱了,停了,之前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并且会出现飞速反噬,严重的甚至会摧毁品牌的信誉与口碑。 这一点是极其危险的。 所以通常大的公司,有钱的那种,他们会多做些“无效支出”。

这种“无效支出”其实就是营销这一波完事了,但没有立刻停下,反而又加了钱,去多营销几天。防止事件突然停止,形成花钱营销太明显的痕迹。 比如上次骂小米系统的事件,突然出来骂了一个月,突然第二个月整立刻消失。这就是规划的以月为单位的营销内容,没有做多余的延长“无效支出”。大概率是因为第三方代办的公司不愿意多出钱。但他们紧接着又去攻击了另一个品牌,还是整月攻击,然后突然消失。 这就是没有做“无效支出”的副作用,稍微懂点的,一看就是故意安排的。

【第三步:品牌收获】

第三步能不能成,与第二步有巨大的关系,如果方向对,也做了充足的准备,品牌会得到巨大的品牌收益,甚至产品收益。

如果第二步玩的不好,那么轻了钱白花了,重了反噬品牌,严重打击品牌的信誉与口碑,甚至还会导致产品全线崩盘。如果是耳机,手环这种其实还好,损失不了太多。如果是车,基本就是巨大的营销事故了,甚至严重的会直接摧毁品牌当年的产品计划,导致一款新车直接崩盘。 理想mega当时被人攻击时差点崩盘,好在后来扭转了。只不过它是被攻击,不是自己干自己。

【第四步:给领导看】

这一步其实很逗,如果前面做的好,就不用给领导看了,领导也不是傻子,他是可以看到的。如果做的不好,那么项目负责人就会想办法,让这个事变成“好的”,让领导看到,这样自己工作保住了,以后再批钱的时候也方便了。

想什么办法呢?如果能再稍微加点预算,就会找很多关系不错的博主帮着说说好听的,对这个项目的营销做出肯定,争取让大领导能看到。 小提示,是肯定项目或人,而不是事,这里目的是不一样的。肯定事,是表扬这个事好。肯定项目,是在夸第一步里的领导。

如果不能加预算呢,就买点流量,或是把营销数据做成一个数字很好看的ppt拿给领导,说你看我们这这这这这都不错,以证明营销效果有用,钱没有白花。

如果这个领导本身并不懂这些,其实这事就过去了,只是公司损失很多钱而已,这就相当于内耗。

那些本来就没什么钱的公司,最不应该的就是把钱用在干扰友商上面,应该把钱用在用户和产品上,本来就穷,还老喜欢学那些有钱的品牌玩海量营销,这就是最蠢的。

甚至很多人从大公司离开之后,老觉得自己很牛逼,其实人们忘了,你的成绩有一半,甚至80%都是老公司给你的。你的新公司有没有老公司那么有钱?有没有老公司那么牛逼的执行力?有没有老公司那么硬的品牌?有没有老公司那么牛逼的粉丝基础?这全都是老公司的东西,和新公司半毛钱关系没有。

靠评论区碰瓷是个非常low的营销手段,这都是10年前那些传统公关公司玩剩下的,喜欢玩这种东西的公关,基本就是为了忽悠品牌的钱,因为好处根本没有,还得会给品牌口碑拉低,真不知道现在的那些公司,为什么还喜欢这种营销方案,除了自己产品上真打不过,哪个聪明的公司会这样?

0 阅读:1
善朴看科技

善朴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