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了一觉基本把时差倒回来了;昨天飞了十多个小时,落地后回家喝了口水就来天津看热闹,上半时在看台上眼皮直打架。没进中国时区先跨城市看中超联赛,不看球的的熟人评价我纯属神经病,这大致就是足球爱好者在别人眼里的形象。
接下来展开聊聊看台骂人这个话题,昨天说了要讲些你们没看过的非主流的看法,其实这所谓的“非主流”都是针对平时微博上和我交流比较多的球迷网友而言的,大社会层面,更多不看球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流人群”,所以如果接下来的话有人听了不同意甚至不舒服,那不妨去问问身边不看球的人,听听他们怎么说。
开宗明义,昨天在看台上拿喇叭点名侮辱韦世豪妻子的那个球迷,不管他出了球场日常生活多体面多正常,在那个时刻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臭流氓,这个不值得讨论。比较特殊的一点是以往看台上无底线的骂人往往都以集体形式出现,而昨天这位直接大喇叭开喊,要知道能带喇叭上看台的球迷应该都是登记在册的,这种行为几乎能算是实名骂人,如果他不是法盲的话,只能夸他“勇气可嘉”。
对津门虎俱乐部以及相应看台的球迷组织而言,建议他们不管任何方式都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反对和谴责,同时积极配合调查。这种情况如果还想着护短的话,可能就和几年前那帮所谓“不割席”的人没啥区别了。
当然前面这些都是只针对昨晚的个案,我更有兴趣和大家分享的是,这种球迷骂人的“文化”是怎么来的。在职业联赛之前,看台上骂人的现象虽然也存在,但基本是零零星星以个体为主,94年甲A爆火之后大面积的看台粗口才开始出现。我记得96年前后,央视体育频道《体育沙龙》节目(五环夜话前身,主持人马国力)还特地做了一期节目来讨论这一话题,由于央视地处北京,所以先农坛和工体的“京骂”成了重点讨论对象。对国安而言“京骂”由此全国闻名,这个名出的也冤也不冤,因为他既是客观事实但在全国又不是孤例,吃亏之处在于京骂即国骂,普通话骂人容易听懂且容易效仿。央视和媒体的讨论没有起到净化看台的效果反而迅速把看台粗口蔓延到了全国,这可能并不是他们的初衷。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这是人性一部分,对球迷而言更是如此。职业联赛初期看台上还只是泛化的NBSB,并不涉及具体球员也不针对家人,但很快看台粗口就开始花样翻新不断演变,而大部分时间内这种辱骂是不断“向下兼容”的,而且这种向下的速度有时很快,快到我已经不记得球迷最早在球场问候球员/教练/裁判家人是从哪年开始的,也不记得自己是在哪年开始对这种谩骂开始习惯的。不过在昨晚韦世豪之前,另一个标志性时刻发生在数年前郜林身上,某场冲突激烈的中超联赛退场时,郜林遭到了球迷对其妻子的实名辱骂,郜一怒扔鞋成为当年中超一景。
所以,昨晚那一幕发生之后,我作为记性尚可的老球迷并不感到特别惊讶,反而会觉得诸如“突破底线”的说法略显滑稽,可能有球迷并不记得这条底线在多年前早已被突破过,也不会想到对不关注足球的主流人群而言,这条介于“实名辱骂”和“不实名辱骂”之间的底线是多么不可思议。不信去问问身边不看球的人,成千上万人齐声骂一个人的家人,不点名的话就是可以的么?相信正常人的反应都会是:骂家人?骂他本人也不对啊!在三观正常底线正常只是不看足球的“主流人群”看来:点名污辱球员家人是臭流氓行为,不点名污辱家人、点名污辱球员本人也是不同程度的流氓行为、跟着上千上万人一起骂人只不过是安全性较高不被追责的轻度流氓行为……这应该是正常人普遍的想法吧?
聊到这里,不免想到某些球员曾经的言论:骂我可以随便来,但祸不及家人请放过。听起来是不是很爷们儿很有担当?对不起,大错特错!所谓的大度包容,在这种场景下其实都是对流氓行为的纵容。如果球员允许别人把他当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对象来辱骂,那么从他的职业收入间接获益的家人有什么理由会被发过?打个比方如果你允许别人把你骂成张明杰,那你有什么让人答应你放过你家里的曲婉婷呢?接下来要砸两句老郭了(有点不忍心,中午刚在老小饭庄吃的挺舒服),老郭一句“我们挣得一半钱就是挨骂的钱”给了不少人朝着体育娱乐界人物泄愤的由头,这句本意是豁达面对批评的表达,在今天反而给流氓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我挣的是挨骂的钱”直接被荒唐地转化成“你挣了钱就活该被我骂”,而且是任何方式的骂,这也又是“宽容大度招流氓”的一种。所以从球员角度上,如果真心想保护家人,那就先从保护自己开始吧。
从职业赛事组织者和球队来说,为什么对看台的谩骂文化总会心感乏力?经济原因在这里其实是核心原因,也许他们才是真正的“挣挨骂的钱”的一方,只不过现实情况是“球员挨骂我来挣钱”,或者说“让球员不挨骂影响我挣钱”。这是一个残酷真实但又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把所有辱骂球员教练裁判行为都赶出看台,有几个城市还能确保自己的球场坐满?这恐怕是我们从来想都不敢想的问题吧。其实某年CBA总决赛曾经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社会实验”,篮球界用实践证明只要足够重视投入足够的管理成本和力度,并且让球迷充分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球队造成的影响,谩骂声是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的,而球迷的热情和乐趣不但不会减弱,还可能在“换苏伟”这种创新性的替代口号中找到新的乐趣。只不过那个场景太过特殊,投入成本也过高,我们很难有勇气在普通的比赛中也做这样的尝试,仍然是难题,钱的难题。
所以,面对这种在目前看来接近无解的问题,唯一能期待的也只是球迷自身能有些许“自净化”的自省意识。对中国足球爱好者来说,很难。毕竟国内球迷在大众视野里多少都被赋予一些“受虐狂”“神经病”的刻板印象,既然这种印象无法摆脱就干脆躺平,哪怕再多一个“群体流氓”的印象也没什么关系。即便如此,也还是希望我们能把这个群体的底线向主流正常人的方向拉的再近一点吧。
抱着手机从天津西站一路敲到北京南,想哪儿敲哪儿也没什么太清晰的逻辑,估计能看到现在的都看的很痛苦,作为补偿,最后送给大家一个听大学同学讲的陈年小笑话。
“20多年前看一场甲A,看台上有位大哥满嘴口吐芬芳从头骂到尾,几乎90分钟滔滔不绝,但说的球员名字听着都很陌生。周围球迷忍不住问:这是对面来了新队员还是咱自己有新人啊让你这么生气?大哥嘿嘿一笑说——没有没有,我说的都是我单位同事领导和街坊邻居的名字,也就这儿有机会骂痛快了,嘿嘿。”
这个小笑话告诉大家,如果你铁了心要当90分钟流氓卢瑟,其实也可以选择当人畜无害的那种,是吧?
行了,出发去球场,祝大家今晚看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