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中国从来没有单独彻底战胜过日本,未来可一战永绝后患 作为退役空军大校和国防

碧瑶含烟柳 2025-07-19 16:41:52

戴旭:中国从来没有单独彻底战胜过日本,未来可一战永绝后患 作为退役空军大校和国防大学的战略研究专家,戴旭的发言往往不是随口一说。他的这番话,是在7月份公开场合针对日本近期一系列挑衅行为发表的。 日本频繁高调炒作“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钓鱼岛频繁闯入,南海问题也要插一脚,动作一波接一波,显然不是在“路过”,而是蓄意布局。 戴旭这话说得重,但不是没来由。翻翻历史,中国和日本打了不止一场仗,按次算的话,至少五次。但每次胜利都带着点遗憾,要么是联手打的,要么是打完没打透。 最早的一次,是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唐朝和新罗联合,把日本打得溃不成军,但打的是朝鲜半岛,没碰到日本本土,那次算不上是中国“单独”取胜。 元朝时,忽必烈两次派大军横跨东海去征服日本,结果被“神风”吹得七零八落。不是打不过,是没打成。日本人反而更信了自己是“神国”,这股自信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 到了明朝,抗击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中国出兵援助,最后把日军赶回老家去。但明朝军队也只是护住了朝鲜半岛,没追到日本境内。战是赢了,可日本没被彻底打服。 甲午战争就更别提了,清朝败得惨不忍睹,不仅赔了银子,还割了台湾,直接把日本送上了列强的牌桌。那一次,是日本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压倒中国。 抗日战争看起来像是赢了,但如果细算一下,日本二战总死亡人数约185万,其中死在中国战场的只有40万左右。 剩下的大多是被美国炸的,尤其是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一炸,日本直接投降。苏联出兵东北,更是让日本关东军一夜间土崩瓦解。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确实没有“单独彻底”战胜过日本,每次不是有外援,就是胜得不彻底。这种“未完成”的历史,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一种心理上的遗留问题。 问题是,现在的日本,似乎又要往老路上走。 近几年,靖国神社的参拜变得越来越频繁,日本政客三天两头就去“怀旧”;教科书改得面目全非,把战争责任轻描淡写;更别说在军事上,几乎是疯了一样地扩军。 2025年日本的军费预算已经突破了8万亿日元,是几十年来的最高值。 武器装备上,“出云”号航母已经升级成准航母,F-35战机部署速度加快,远程导弹也在不断测试。看起来像是“防御”,但配合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很难说他们没别的想法。 在外交上,日本也不像以前那么“克制”了。钓鱼岛常态化巡逻,南海问题上的发声越来越多,台海问题更是表现得特别积极。 美国在背后当然有推波助澜,美日安保条约像是给日本吃了定心丸。冲绳的美军基地常年驻扎着超过5万人,一旦局势紧张,日本可以迅速借力。 戴旭提出“未来可一战”并不是鼓吹战争,而是一种战略上的提醒。他的意思并不复杂:如果一个国家的军国主义意识没有被彻底粉碎,它迟早会把旧账翻出来。 这就像盖房子,如果地基没打稳,迟早会塌。他强调的是“以战止战”,不是主动挑事,而是通过强大的军事准备,压住对方的冲动。 从现实角度看,中国确实已经具备了对日本形成压倒性威慑的能力。无论是海军舰队的规模,航空母舰的数量,还是导弹投射能力,中国已经拥有足够的手段让任何挑衅都付出代价。 当然,也有声音认为,中日之间不必走到兵戎相见。毕竟,中日贸易额每年高达3600亿美元,很多日本企业在中国有大量投资,像松下就在中国拥有70多家工厂。 民间交流也没断,留学生、游客、文化合作依然频繁。这些都是缓冲冲突的“安全阀”。 但经济纽带并不能完全阻止战争的发生。历史早就证明,国家间的冲突,往往不是因为没有合作,而是因为合作背后缺乏信任。 戴旭的观点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讨论,是因为他不仅是在讲历史,更是在提醒我们:和平不能靠幻想维持,必须靠实力保障。 2025年6月,东盟峰会期间,中日达成了部分对话共识。这是个积极信号,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别忘了,几年前,日本退役将领矢野义昭还曾直言“中日迟早一战”,而现在日本的步子越来越快,口风却越来越硬。 戴旭的警示,不是要打仗,而是要让我们明白,只有让对手知道你敢打、能打、不怕打,和平才有底气。 中国不怕战,也不想战,但不排除那一天真的要用一次“彻底胜利”来终结历史的遗憾。 参考资料:戴旭:今天的中国人不能遗失信仰——人民网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碧瑶含烟柳

碧瑶含烟柳

碧瑶含烟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