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央视网报道,武汉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研究了20年,成功在今年推出了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技术,50斤大米产出的人血清白蛋白相当于5L血浆的含量,纯度高达99.99%,疗效与血浆制品完全一致,这简直是名副其实的液态黄金。 央视新闻《科技推动力・未来产业》栏目用12分钟聚焦湖北生物制造,让这个中部省份的相关技术一下子火了。 全网近千万的热度里,有对“稻米造血”的惊叹,也有对“农田变药厂”的好奇。 在武汉光谷,禾元生物的车间里,稻谷正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们不再只是粮食,而是一个个“蛋白质生产车间”,通过基因工程植入人类基因后,这些水稻能长出人血清白蛋白。 据测算,50斤大米生产的白蛋白,差不多相当于5升血浆的含量。 现在,这项技术已经走完三期临床试验,进入新药审批流程,年产100万支的工厂早已投产,旁边在建的1200万支基地,明年就能用上。 不只是水稻,湖里的藻类也被湖北的科学家“改造”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团队,给一些能漂浮的藻类做了基因编辑,让它们长出了超声造影剂。 这种造影剂的气囊最小只有40到50纳米,细到能穿过脑血屏障,这意味着未来做脑部检查,可能不用再依赖那些穿透性差的传统造影剂了。 目前,这个产品已经站在成果转化的门口,在湖北大学的实验室里,秸秆也变成了“宝贝”。研究团队摸索出一套技术,5吨秸秆能转化出1吨乙醇,这种乙醇能当航空燃油用。 更让人关注的是,这所大学三年里已经落地了200多项类似的成果,还孵化出近16家企业,从医疗用到工业用,湖北的生物制造技术正在覆盖越来越多的场景。 这里不得不说,湖北的技术转化效率确实亮眼,就拿植物基因设计来说,佰远生物作为全国最大的植物制造研发工厂,把传统研发效率提了20到50倍,一年能摆弄3到4万个基因。 这种规模化的研发能力,正是技术快速落地的关键,武汉和宜昌,像是湖北生物制造的两个“引擎”。 武汉光谷生物城早就是国家级的生物产业基地,这里聚集了70家核心企业,嘉必优的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前沿生物技术产业园都扎在这里,主攻生物医药、精准诊疗这些方向。 按照武汉经信部门的数据,今年这里的产业核心规模能突破200亿,还在保持两位数增长。 宜昌则把目光放得更远,当地的湖北合成生物产业园,喊出了2035年形成500亿产业集群的目标。 这里围绕安琪酵母做起了文章,从发酵原料到生物制造产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成型。 安琪酵母、安琪酶制这些企业串起了上下游,让宜昌朝着“中国微生物第一城”的方向跑。 不光是这两个城市,荆门也在补位,当地成立了中国农谷合成生物未来食品产业发展联盟,拉来了威高集团、华润圣海这些企业,专门研究生物制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从医疗到能源再到食品,湖北的生物制造产业网越织越密,这种布局不是拍脑袋决定的。 湖北省科技厅已经梳理出了完整的产业链创新图谱,计划在“十五五”之前,把清单上的问题一个个解决掉。 上游有佰远生物这样的基因设计企业,中游有禾元生物、瀚海新酶这些制造商,下游对接医院、能源公司,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应用,形成了一个闭环。 生物制造能在湖北快速发展,政策的支持很关键,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意点了生物制造,把它当成未来产业来培育。 湖北省里也跟着发力,不仅梳理产业链,还在“十五五”规划里给这个产业留足了空间。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让企业和科研机构少了很多顾虑。 产学研的结合在这里也做得很扎实,湖北大学的200多项成果转化,中科院水生所和企业的合作,都是很好的例子。 现在,湖北的生物制造已经从技术突破走向了产业集群,从单个产品扩展到了全链条。 随着1200万支白蛋白生产基地投产,藻类造影剂上市,未来这里还会有更多惊喜。
今年4月央视网报道,武汉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研究了20年,成功在今年推出了全球首创的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7-19 21:21:14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