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

猫猫背茹茹 2025-07-19 21:30:16

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过去,当夫妻二人推门而入之时,眼前的一幕直接让他们泪如雨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冬天格外冷,寒风裹挟着时代的巨变席卷而来,刘致台和许曼云这对干部夫妻被带走前,匆匆将六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 这个瘦小的女人站在门口,怀里搂着最小的孩子,眼神却像磐石般坚定,她不知道这场风暴何时结束,只知道怀里这些孩子的温度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高玉清的人生早就被命运撕扯得支离破碎,17岁嫁人时还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转眼就成了村里人避之不及的"扫把星"。 丈夫早逝,孩子夭折,婆家把她当瘟神,连娘家人都不敢接济,村里人传得更邪乎,说她走过的地方庄稼都会枯死。 那个年代的女人没有太多选择,她揣着半块干粮走了三十里夜路,鞋底磨穿的时候,终于看见了成都的灯火。 在刘家当保姆的头天晚上,高玉清把六个孩子的鞋袜整整齐齐码在炕沿,大女儿刘小萍的布鞋开了胶,她连夜纳了新的鞋底。 许曼云当时看着这个沉默寡言的女人把馊饭悄悄倒进自己碗里,把白米饭留给孩子们,就知道托付对了人,谁也没想到,这份信任会成为十年苦难里唯一的救命稻草。 风暴来得比想象中更猛烈,抄家那天,红卫兵把缝纫机砸得粉碎,高玉清死死护着装粮票的铁盒,那是全家活命的本钱。 最小的孩子才三岁,吓得尿了裤子,她把孩子裹在棉袄里,自己的单衣被冰碴子划出好几道血口子。 最困难时全家每天只有两碗稀粥,她总说自己吃过了,转身去河边挖芦苇根充饥。 1976年深秋,刘致台和许曼云推开斑驳的院门时,孩子们正在剥新收的玉米,最大的刘小萍已经成了纺织厂工人,老五考上了县里重点中学,双胞胎姐妹一个在卫生院当护士,一个在文工团拉手风琴。 土墙上贴着整排奖状,掉漆的饭桌上摆着热腾腾的玉米面馍,高玉清正用当年护粮票的那双手,给孩子们盛萝卜汤。 这个被称作"扫把星"的女人,硬是用十年青春给孩子们扫出了一条生路,她总说自己是吃了百家饭活下来的,后来街坊们却说,整条巷子的孩子都吃过"高妈妈"烤的红薯。 那些年她替人纳鞋底、洗衣服、倒马桶,手指关节肿得像核桃,却坚持供孩子们念书,最让人唏嘘的是,她自己的户口本上始终写着"佣人"二字,直到去世都没等来一纸褒奖。 如今在成都新津区,还能找到当年那间低矮的平房,附近老人说,高玉清晚年最爱坐在门槛上晒太阳,孩子轮流来接她去家里住。 她总摆摆手说别耽误工作,转头把孩子们带来的麦乳精分给巷子里的孤寡老人,2003年她安静地走了,葬礼上来了一群中年人,他们跪在灵前喊"妈妈",其中有两个穿着检察官制服。 这个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撕开了特殊年代最真实的生存图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个普通人在绝境中迸发的惊人韧性。 高玉清就像风雨里的芦苇,自己扎根在淤泥里,却托举起七个生命走向晴空。 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非血缘家庭",恰恰是中华民族最隐秘的精神基因,越是苦难深重,越要互相搀扶着活下去。 信源核查: 成都新津区档案馆《新津县志·人物卷》 《华西都市报》2019年3月12日刊发报道《跨越血缘的母爱》 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四川好人"栏目2021年5月专题片《七个孩子的保姆妈妈》

0 阅读:1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