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那么多电线杆?乱七八糟的。 一个字,“穷”。想让电线地下化,呵呵,改造

恰谈史料 2025-07-20 00:08:38

日本为什么那么多电线杆?乱七八糟的。 一个字,“穷”。想让电线地下化,呵呵,改造一公里的费用高达6亿日元,也就是3800万人民币! 但日本的财政预算每年才300亿日元,只能改造50公里。按照这个速度,东京的电线杆要消失,至少得等480年! 不过,既然钱不好赚,政府就得“务实”了。地震、老龄化这些急需资金的领域才是优先级。 东京奥运会的“无电线杆化”计划,最初打算搞个干干净净,结果最终只推进了350公里。这不是钱不够,是真的“没钱”了。 预算不够,愿望却大。 再看城市规划,日本的老街区早就填满了各种地下设施。地铁、商业区占据了地下空间,搞地下管廊改造,拆迁,补偿,动辄上亿。 这就是他们在战后经济飞速发展时的“历史遗产”,现在的城市,几乎没有多余的地下空间给这些电缆腾地方。 说到灾害应对,这些架空的电线杆竟然被当做“救命稻草”。日本人心里,架空线是“快修修”的符号。地震来了,电线杆断了,修修就行,最多耽误一天。 地面下的电缆出了问题,几天都不见得能修好。问题是,这样的“优势”掩盖了更大的隐患。台风“海贝思”让47万用户停电,背后最大的原因还是倒杆断线。再聪明的修复系统,也无法掩盖根本的脆弱性。 然后,说到技术补救,日本电网的技术水平的确很高。自动化配网,智能开关,故障几乎能自愈。 这些看似很厉害的技术,可以让电网在短短几分钟内恢复。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电线杆依然是老大,虽然日本已经把高压线路全地下化。可是低压配网,还是没能逃脱这个“天花板”。 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在技术上。社会选择、文化惯性也深深捆绑着这些电线杆。日本人对电线杆有着奇怪的情感,那些昭和时代的记忆成了“文化遗产”。 而中国,凭借一股“强拆”精神,早已推进了大规模的地下管廊建设。土地私有制让日本面临一对一的谈判障碍,而中国土地国有,简化了流程,改造也能更加直接。 你以为这些电线杆是技术选择?不,这背后是一场无形的资本博弈。电力公司靠架空线“赚钱”,地下化就意味着少了收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改造电网无异于割肉。 最终,东京的电网依旧是“昭和记忆”的延续。而我们从这些电线杆背后看到的,除了高科技补救的“高效”外,更深刻的,是资本的选择与公共利益的妥协。 日本的电线杆,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大隐喻:技术再强,也无法掩盖在高楼大厦下的“低效”设施。 #日本现状# #日本发展困境# #日本电缆# #东京电线杆#

0 阅读:0
恰谈史料

恰谈史料

小地方的大历史,你家县志里藏着王侯将相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