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元世祖:统一中国的蒙古族,蒙古的中国皇帝 忽必烈的名字,总与草原的辽阔和中原的厚重缠绕在一起。 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出生时蒙古铁骑已踏遍欧亚大陆,但这位小王子的目光,早早越过了草原的帐篷,落在了中原的城郭与典籍上。 年轻时的他,不像其他蒙古宗王那样只懂弯弓射雕,反而常把汉人谋士请到帐中,听他们讲孔孟之道、治国之术,案头总摆着译成蒙古文的《资治通鉴》。 那时蒙古宗室里不少人瞧不上汉文化,觉得马背上游牧才是根本。 可忽必烈心里清楚,要坐稳江山,光靠弯刀战马不够。 他在潜邸时就设立“金莲川幕府”,刘秉忠、姚枢这些汉人儒生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帮他制定礼仪、兴修水利。 有人在蒙哥汗面前告状,说他“汉化太深,忘了祖宗根本”,忽必烈却始终没放弃——他知道,征服土地容易,征服人心难,要让中原百姓认这个蒙古皇帝,就得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治国。 1260年忽必烈登基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定都大都(今北京),不再把哈拉和林当作政治中心。 这个决定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蒙古贵族骂他“离经叛道”,可他力排众议:大都地处南北要冲,既能掌控中原,又能连接草原,这才是大一统王朝该有的都城。 紧接着,他改国号为“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彻底跳出了“蒙古汗国”的框架,明明白白告诉天下:这不再是单纯的蒙古帝国,而是中原正统王朝。 统一中国的硬仗,打了整整二十年。 蒙古军攻襄阳时,忽必烈没急着强攻,而是采纳汉人将领的建议,先断粮道、围城池,整整五年才拿下这座南宋屏障。 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彻底覆灭,自唐末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终于结束。 有人说他靠的是蒙古铁骑的凶悍,可别忘了,他身边有郭守敬修历法、有赛典赤·赡思丁治云南,这些不同民族的人才愿意为他效力,正是因为他没把自己当外来征服者,而是真心想做“天下共主”。 坐稳龙椅后,忽必烈的治国手腕更见功力。 他沿用三省六部,却又首创行省制度,把全国划成十个行省,这种行政区划方式一直用到今天。 战乱过后中原千里荒芜,他下旨“劝农桑,兴水利”,还让官员编成《农桑辑要》指导耕作,没过几年,黄河两岸就重现炊烟。 他修通大运河,让江南的粮食丝绸直抵大都;他开放泉州港,让阿拉伯商人带着香料瓷器往来如梭,那时的大都,街上能听到蒙古语、汉语、波斯语,真正成了世界中心。 当然,他的统治也有争议。蒙古贵族的特权、四等人制的差别,埋下了后来的隐患。 可放在那个时代看,一个少数民族皇帝能做到兼容并蓄,让分裂的国土重归统一,让不同文化和平共处,已经殊为不易。 他不像祖父成吉思汗那样只懂扩张,而是把“打天下”的本事变成了“治天下”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 元世祖忽必烈的厉害,不在于他是蒙古的皇帝,也不在于他是中国的皇帝,而在于他让蒙古的草原精神与中原的农耕文明在碰撞中融合,最终成就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文化多元共生的大一统王朝。 这种超越族群界限的治国眼光,让他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历史上蒙古“四大汗国”是被谁灭亡的一览一:察合台汗国,1680年亡于准格尔汗国;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