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进京赶考。这天恰逢元宵节,他路过一个大户人家,看到许多人围在门前议论着:“哎呀,这灯联可绝了!” 这年元宵,赶上新科进士初试在即,各地士子聚在开封,边看灯边猜联,整个京城热得发烫。 从南门进城那个青年背着一口竹箱,穿一袭旧青布直裰,神情淡定,脚步急。 这人叫王安石,年方二十一,从江西临川走了二十多天,一身风尘到了京城。 到了汴梁,他没先找客栈,也没去拜见旧识。绕过开封府前鼓楼时,他听见前头一阵骚动,人头攒动,不少人伸脖探看。 街边悬着一副红纸灯联,上书:“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下面空着一行字,一笔未落,却贴了张白纸写着:“求一绝对,赏银十两。” 围观的全是士子,有穿紫的,有佩刀的,嘴里都在念叨,却谁都没敢落笔。那上联虽平淡,却藏着一股劲道。七字对七字,字字平和又字字难接。 王安石盯着看了一阵,人没动,眼神却快。看三遍之后,他默默转身,从箱中取出一小块折叠宣纸,在背后刷刷写下七字,下笔又快又稳。写完不言语,拿着纸递给门前仆人。 上头只写着一句:“柳暗花明又一村。” 围观者一看,立时炸开了锅。有人说“妙!”有人说“狠!”还有人猛拍大腿:“对得准、稳、平中带奇!这下联不光字数声调合上了,意境也紧扣上联,写出了眼前不开豁的豁达,妙绝!” 那仆人拿着纸冲进府中,没一会儿,一位银须老者快步走出。身穿藏青圆领公服,眼睛一扫王安石,笑问一句:“你写的?” 王安石点头不语。老者摆手道:“这联是我好友出的,用来试招东床快婿,连礼部韩郎都没对出来。你是从哪来的?” 王安石说:“江西临川。”四个字。 老者听得一怔,旋即抱拳大笑:“好地方,出过曾巩,出过晏殊。你这联对得,不像读书人,倒像读山人。” 王安石不搭话,只拱手作别。老者追问姓名,他扔下一句:“王安石。”转身走进人海。 王拱辰听得这名,眉头一挑。这名字他记下了。 三日后,王安石落脚于广济桥南的“云集馆”,住的是下铺,与人合榻。 一身衣服翻来覆去穿三天,一碗糙饭啃一天,读的是破旧的《诗经》残卷,白纸上写满圈圈点点,连背后墙壁都画满了图。 当晚,馆主收到一封请帖,点名请“江西王安石”赴曲江王府文会。 起初以为认错人,王安石却坦然收下。他不带仆人、不换衣,照旧拎着箱子就去了。 王府厅堂上坐满了当朝士绅,连翰林院校书韩琦也来了。 宴席间诗联不断,古乐悠扬。轮到王安石作诗,他不看题,直接口占一首:“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满堂皆惊。韩琦听完,放下酒杯:“敢问何许人也?” 王拱辰慢慢道:“三日前灯联下联,正出自他手。” 席上无一人再言语。那一晚,汴京文士私下传开:有个年轻人,从江右而来,才气逼人,言不多,却句句中骨。 几日后,《开封文录》刊登此事,称“临川王生,元宵对联一出,群儒俯首。”甚至连殿试考题也略带灯联之意,被质疑为“有意取士”。 这一年的进士榜上,王安石名列前茅。 殿试后,皇帝阅卷亲批:“言有物,才可用。”赐第进士出身,授将作监丞。 事过多年,这副联子仍旧流传民间。有人说那是王安石少年机敏;有人说,那是对未来仕路的一次提前显影。 可没人知道,那晚元宵,他离开人群后,走到灯市尽头,看着一个小摊上老叟搓着糖人,他蹲下买了一个,用嘴咬了一口,喃喃一句:“太甜了。” 他后来在朝堂上锋芒毕露,六度上章,推变法,抗权贵。 可在二十一岁时,他只写了一句:“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村,是他前路的第一个出口。 参考资料: 《宋史·王安石列传上》
评论王安石与苏轼谁的成就高,有一个方法是看谥号。因为谥号表示了后世的认可程度。
【10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