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家属院不大,谁家的风吹草动都藏不住。那天傍晚,我在小路上遛弯,迎面撞上孩子的幼儿园老师。 两人同时一愣,我先笑着打招呼:“这么巧,您也住这儿?” “我妈住这儿。”她顿了顿,补一句,“我跟着她搬进来的。” 孩子在外面上幼儿园,老师是个20多岁的女孩,平时对孩子挺有爱心的,她不知道我们也是这个家属院的。 我没敢细问,只当普通寒暄。隔了几天,邻居嫂子才揭开谜底:姓赵的阿姨就是幼儿园老师的妈妈,五十出头,是院里某位离休老干部的“续弦”。老干部原配去世多年,儿子远在外地,老人不愿去干休所,嫌“一进去就真把自己当病人”,于是托人介绍,娶了赵阿姨。赵阿姨老伴去世多年,独自拉扯女儿长大,街道办退休,带着未婚女儿一起搬来,名正言顺地照顾老人起居,也算各取所需。 故事到这里本可收尾,偏偏赵阿姨的女儿争气——住进来第二年,赵阿姨找人介绍一位现役军官,恋爱、结婚、分房,一气呵成。如今小两口住在家属院,赵阿姨帮忙收拾屋子,气色比从前更亮,遇见熟人依旧笑着点头,一句多余的话没有。 家属院的日子像一列慢火车,有人下车,有人上车,车窗外的风景却始终是旧的。至于谁“逆袭”、谁“圆满”,不过是旁人的注解,当事人早把日子过成了自己的章节。#家属院#
部队家属院不大,谁家的风吹草动都藏不住。那天傍晚,我在小路上遛弯,迎面撞上孩子的
梨花朵朵映雪腮
2025-07-20 12:01:12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