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英国女王死后遗体没有火葬和土葬,而是将遗体放在百斤重的铅制棺材中,葬在了教堂的地下室中,这难道不会臭吗? 2022年9月19日清晨,伊丽莎白二世的国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如期举行。这位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其告别仪式本身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演出,甚至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开始排练。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历史的谢幕,更是一个巨大工程的最终验收。 这场盛大演出的核心,无疑是那口重达百斤的铅棺。王室使用铅棺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起初目的很实际: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确保从偏远城堡运回的遗体在漫长路途中不会腐坏。这一古老习俗也延续到了菲利普亲王,甚至在梵蒂冈教皇和欧洲其他古老王室的葬礼上都屡见不鲜,成了一种身份与传统的双重象征。 即便是在威斯敏斯特宫供民众瞻仰期间,面对超过25万吊唁人流带来的温度波动,工作人员也需每六小时检查一次环境参数,并随时启动备用空调。至于防腐技术,白金汉宫口风很紧,但外界普遍相信,王室遵循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规程,采用损伤更小的体表涂抹方式,而非现代的注射防腐。整个过程据说不超过四小时,处处透着对古老仪轨的执着。 最终女王安息在温莎城堡圣乔治教堂地下4.5米深的墓穴中。这处与亨利八世等25位君主为邻的地方,常年温度稳定在15摄氏度,湿度55%,甚至二氧化碳浓度都是地面的三倍,进一步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她与菲利普亲王的棺椁,被并排安放在一间没有窗户的私人礼拜堂内,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只刻着名字与生卒,为一个时代画上了句号。 可是当技术与仪式的细节被层层剥开,人们真正关心的远不止于此。在伦敦无数民众愿意排上十几个小时的长队,只为送别这位他们眼中的国家符号。这种情感是真实的,但围绕女王和君主制的争议也同样真实。 一种观点认为女王不过是位象征性的领袖,她的葬礼是一场昂贵的表面功夫,英国政治的操盘手始终是首相。而另一种观点则坚称,女王虽无实权,却代表了英国的文化精髓与民族认同,这才是她备受尊崇的根本。 一个尖锐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一场如此奢华的告别,是否对得起每年数千万英镑的王室开销?这不仅是传统与现代财务观念的冲突,其背后更是角色与权力微妙关系的暗流。女王的离去让英国王室面临重新洗牌,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和外部对君主制的拷问,都随着查尔斯三世的继位而集中爆发。 民众对君主制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分裂:一边是对传统的尊重,另一边则是对现代平等价值的追求。这种分歧不仅撕裂着英国社会,也让世界重新审视,在现代国家中,象征性领袖与实权领袖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回头再看那口铅棺,它表面的华丽平静与内里的沉重分量,恰好象征了英国君主制当下的处境——表面庄重,内部却承载着传统与现代、权力与象征的巨大矛盾。当盛大的仪式落幕,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一个实权如此有限的君主,是否还值得整个社会投入如此巨大的资源去维系其体面?这究竟是出于传统的惯性,还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选择? 在位七十年,伊丽莎白二世究竟是国家的吉祥物,还是现代英国的精神支柱?伴随着她的离去,答案似乎变得更加模糊。而这艘君主制的航船,如今交到了查尔斯三世手上,船身之下,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暗流。 信源链接:https://news.cnr.cn/native/gd/20220919/t20220919_526014434.shtml
2022年,英国女王死后遗体没有火葬和土葬,而是将遗体放在百斤重的铅制棺材中,葬
孤独背影映残阳
2025-07-20 16:01: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