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张红超去广告店做招牌,结果店员粗心,把“密”字写

繁花似锦映天涯 2025-07-21 01:11:05

1999年,“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张红超去广告店做招牌,结果店员粗心,把“密”字写成了“蜜”,老板说:“你拿走吧,我给你优惠200元。”为了省下这200元,张红超只好忍痛收下被打错的招牌。 张红超,1977年出生在河南商丘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条件苦,土坯房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直钻骨头。父母靠种地为生,他从小就知道钱来得不容易。初中毕业后,他没继续读书,而是跟着爷爷摆摊卖货,养过鸽子、兔子,还自学修摩托车和电工技术。这些杂七杂八的经历,练就了他对每一分钱的敏感,也让他早早明白生活得靠自己闯。 1996年,19岁的张红超靠自学考上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成人教育公关文秘专业。白天上课,晚上和周末兼职,他啥活儿都干过——推销奶粉挨家敲门,给食品公司跑业务发传单,还帮制药厂做市场问卷,满郑州跑。没啥高大上的背景,他就靠这股拼劲儿攒经验,慢慢摸清了市场的门道。 1997年,张红超快毕业时,揣着奶奶给的3000块钱,决定自己干点啥。他在郑州燕庄租了个两平米的小门面,开起了“寒流刨冰”的生意。钱少得可怜,他自己焊刨冰机,买二手冰柜,还熬糖浆、调果酱。店小,但东西便宜味道好,附近居民和学生挺捧场。他和弟弟张红甫骑自行车运150斤的冰块,累得满头汗。有回冰块摔碎在路上,他只能蹲路边重新捆,灰头土脸地干下去。 那几年,城市拆迁多,他的小店搬了好几次,但张红超没放弃。生意虽小,他脑子活,总琢磨咋能做得更好。1999年,他决定升级店铺,取名叫“密雪冰城”,想突出冰品细腻高质的感觉。可这名字还没落地,就出了岔子。 1999年春,张红超找了家广告店做招牌,把“密雪冰城”四个字交待得清清楚楚。可店员粗心,把“密”写成了“蜜”。招牌做好送来时,他一看傻眼了。这错字看着刺眼,按理说得重做。可老板一看问题出在自己这边,赶紧说:“你拿走吧,我给你优惠200块。”张红超心里犯了难。 重做吧,得花钱不说,还得等几天,耽误开业。200块对当时的他不是小数目,能买不少原料或者付半个月房租。可不重做,这错字招牌挂出去,别人会不会觉得他不靠谱?他在笔记本上算来算去,列出重做的成本和时间,再想想接受优惠能省啥。最终,他咬咬牙,决定先用这块“蜜雪冰城”的招牌。 这决定挺接地气,没啥豪情壮志,就是个小老板的精打细算。他想着,招牌错了无所谓,只要东西好吃,顾客不会太在意。于是,他把省下的200块投到原料和宣传上,搞了点优惠券,还在附近搞了试吃活动。开业头几周,有人提招牌的错字,但更多人被冰品的味道吸引,慢慢地口碑就起来了。 这块错字招牌没砸了张红超的生意,反而成了“蜜雪冰城”的起点。1999年后,他在郑州站稳了脚跟。2000年,他开了第一家正式门店,生意开始有点规模。2006年,他推出1块钱一支的冰淇淋,价格实惠,市场一下炸开了锅。2007年,他开始招加盟商,店面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2012年,他建了自己的原料厂,把成本压得更低。 2015年,公司搬进郑州北环的新大楼,看着挺气派。2017年,他把生意做到东南亚,越南河内开了第一家海外店。2018年,品牌换了个“雪王”的新形象,听着更带劲。2022年,他还搞了数字农业项目,做冷冻加工。到2023年,蜜雪冰城成了全球第五大快餐连锁,门店超4万6千家,遍地开花。 回头看1999年的决定,张红超觉得自己赌对了。那块错字招牌没毁了他,反而成了他创业路上的垫脚石。从省200块的小算盘,到如今身家百亿,他靠的不光是运气,更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和对每分钱的盘算。

0 阅读:0
繁花似锦映天涯

繁花似锦映天涯

繁花似锦映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