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新四军第2师军工部部长王新民与工务科科长吴运铎(左)试制成功37毫米平射炮后在桐城合影。
抗战时期,由于敌人的封锁,根据地的兵工生产困难重重。土筑的锻铁炉、木头做的风箱……整个兵工厂找不到一部像样的机器。吴运铎和同志们想方设法,因陋就简,从没爆炸的敌人的炮弹和炸弹中挖火药做原料,用民兵破路挖来的铁轨、道钉改造车间里的钢凿、旋刀、钢模,用长凳、木桩、木板、石磨造出了旋床、打光机、发动机等土机器,扩大了枪弹生产规模。
面对敌人的“扫荡”,兵工厂的工人们常常要抬着机器打游击,在战斗间隙马不停蹄地开展生产,供应前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只读过5年小学的吴运铎还是啃下了《经验设计》《机械原理》等书,设计出一张又一张机床图纸,和战友们一起建立了子弹厂,成功研制出拉雷、电发踏雷等多种武器弹药,为提高部队火力作出很大贡献。
生产研制武器弹药的危险性有目共睹。吴运铎在工作和战斗中曾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历手术20余次,但身上仍留有几十块弹片。面对危险与伤痛,吴运铎坦然无畏,以顽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战胜病魔,回到生产一线。他说:“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的劳动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军事历史全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