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群,大声怒吼道:“谁敢欺负我母亲,我砍死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7年,广东梅县的一个村庄,林风眠才七岁,那天,族人带着母亲往祠堂去,说她犯了族规,要按乡里的规矩“沉塘”,林风眠不明白大人的那些道理,只知道母亲是这个家里唯一对他温和的人。 他看着母亲被绑着,眼睛一下就红了,他跑回家,抓起家里砍猪草用的菜刀,跌跌撞撞地冲进了人群,他的个子很小,手上的刀比他胳膊还长,刀锋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他大声喊着,手握刀柄,脸上的青筋鼓起,拼命往前挤,族人本来只是看热闹,被这孩子的样子吓了一跳,乱哄哄的场面顿时静了,有人试图拦住他,可他像疯了一样冲到了母亲跟前。 大人们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族里的长辈说了句软话,母亲暂时免了沉塘的惩罚,改关在祠堂里,事情就这样停了下来。 母亲被放了出来不久,就被族人赶出村子,说是卖去山那边做媳妇,林风眠没能再见到她,母亲走的那天,天还没亮,村口的土路上有一串脚印,一辆破车载着她走了。 林风眠起得早,站在门口,没说话,他年纪小,可心里知道,从今以后,他再也没有母亲了,这件事像一根刺,一直留在他心里。 林风眠的家境不好,父亲是石匠,手艺虽然不错,但脾气暴躁,他的母亲本是瑶族人,年轻时被拐到梅县,成了这个家的一员,日子过得紧巴巴,母亲成了家里的出气筒。 林风眠从小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常常打骂他,他一声不吭,心里想着母亲的模样,像画在心里一样,那时候,家里没什么像样的纸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用木炭在墙上画,画的最多的就是一个披着头巾的女人。 村里开了个染坊,他常去看,五颜六色的染料在水里翻滚,他觉得很新鲜,他的母亲也爱去,染坊成了他们母子偶尔能避开的角落,母亲被族人带走后,林风眠再去染坊,只是默默站在门口,什么也不说。 后来,他读了书,私塾里有画画的课,他就格外认真,先生在纸上画梅花,他就在一旁照着画。 等到十五岁,他考上了梅州的中学,学校里有美术老师,看了他的画,连连称奇,林风眠那时候才知道,画画或许能带他走出村子。 他十九岁的时候,跟着乡里人去了法国,参加了勤工俭学,他到了巴黎,进了美术学院,整天泡在画室里。 他的画里总有些让人说不出的东西,老师说他线条里有股特别的韧劲,他每天在卢浮宫看画,回去就画,画得手上全是颜料,到了二十六岁,他回到中国,北平艺专早早请他去做校长。 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战争开始了,他带着家人辗转各地,到了重庆,他待了七年,靠卖画为生,那些年,他的画风变了,西洋的技法和中国的笔墨慢慢融合在了一起。 可等到“文革”时,他被扣上“黑画家”的帽子,家里人也受了牵连,他亲手把两千多幅画作一张张撕碎泡进水里,看着它们化成纸浆。 没人知道他心里有多疼,他没有倒下,后来,他去了香港,重新拿起画笔,继续画。 林风眠的画里,总透着一股淡淡的苦味,他的仕女画,眉眼低垂,衣色浅淡,常让人想到被岁月打磨过的旧事。 他的鹭鸶,总是孤零零地立在画角,好像随时会展翅离开,他说得不多,但画下的东西让人能感受到他的心事。 他在法国学的画法,不是全搬到中国来用的,他想的是,怎么能把中国的味道融进去,他的画,既不像传统的中国画那么拘谨,也不完全是西洋的风格。 他的学生里,有吴冠中、赵无极,后来都成了名家,很多人都说,林风眠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者。 林风眠的作品,到了晚年越来越少了,他的身体不好,画得慢了,可每一幅都很用心,他去世前,病床头还放着一幅没画完的仕女图。 他说,颜色要调淡一些,像他母亲当年穿的衣裳那样,他九十一岁离开人世,香港的医院里安安静静,他留下的画不多,但个个都成了珍品。 在他的家乡,后来建了林风眠纪念馆,馆里收藏着一张他九岁时画的母亲画像,巴掌大的一张铅笔速写,很多人来看,看着看着,眼睛就红了,有人说,林风眠用一生都在画他的母亲。 这或许没错,那一年,他提着菜刀冲进人群的样子,像是他一生的开始,那一刻,他不只是个孩子,也不只是个画家,更是一个在命运面前不肯低头的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钱江晚报——晚潮|林风眠:毕生为“中西融合”而“摸索”
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群,大声
如梦菲记
2025-07-21 12:54: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