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人。”2008年,得知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语蓉聊武器 2025-07-21 14:52:41

“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人。”2008年,得知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国人纷纷庆贺,谁料他却毫不客气说道“我一辈子都是美国人,绝不是中国的科学家。” 关于钱永健的故事,最绕不开的,其实是一个家族里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1949 年的美国,钱学森已经在收拾回国的行李。 他找到哥哥钱学榘,想拉着一起回刚成立的新中国,话里满是 “建设祖国” 的热望。 可钱学榘摇了头,理由很实在:“这边条件好,能做的研究更多。” 这不是钱学榘第一次对回国犹豫。早几年他试过回去,在贵州的飞机制造厂当总工程师,可国民政府的腐败让他寒了心 —— 拨下来的研究经费层层克扣,最后连买实验器材的钱都凑不齐。 那次失望,成了他后来定居美国的伏笔。 兄弟俩就此分了路。钱学森后来顶着美国的阻挠,花了五年才踏上故土,成了 “两弹一星” 的元勋。 钱学榘则留在波音公司做高级顾问,在西雅图安了家,1952 年,小儿子钱永健在这里出生。 他小时候得哮喘,总待在家里,父亲给他弄了套化学实验工具解闷,倒意外点燃了他的兴趣 ——16 岁就拿了美国高中生科研大奖,后来从哈佛读到剑桥,25 岁发明的荧光材料技术,已经在生物学界小有名气。 他的科研路,全踩在美国的土壤上。 实验室在哈佛,论文发表在欧美期刊,合作的伙伴多是美国科学家。 2008 年拿诺贝尔化学奖时,他改造的绿色荧光蛋白技术,已经成了全球医学研究的 “标配工具”,中国的实验室里,也摆着用这项技术做的试剂。 可获奖后那句 “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科学家”,还是让国内炸开了锅。 有人翻出他的祖籍浙江临安,说 “钱家的根在这儿,怎么能不认”。 也有人翻出他的成长轨迹:生在美国,长在美国,连第一句会说的话都是英语,“认美国也正常”。 其实类似的故事,在海外华裔里不算新鲜。 李政道也是华裔诺奖得主,出生在美国,一辈子在欧美搞物理研究,对外说起身份,总说 “我是美国公民”。 他发现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全世界的物理系都在教,没人因为他不认 “中国籍” 就否定他的贡献。 钱永健对中国的陌生感,早有源头。 父亲钱学榘定居美国后,几乎不跟孩子们讲国内的事,他小时候连 “临安” 在哪都不清楚。成年后,他去过中国几次,却总说 “像在逛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 这种疏离,不是刻意为之,更像是成长环境刻下的印记。 2016 年,他在美国俄勒冈州骑自行车时意外去世,消息传回来,国内的讨论又起。 有人惋惜 “一个科学巨匠没了”,有人还在念叨 “他到死都不认中国”。 可平心而论,他的研究成果摆在那儿 —— 绿色荧光蛋白让人类能看清细胞里的活动,推动了癌症、遗传病的研究,中国的科研人员也靠着这项技术出了不少成果。 这和他是哪国人,其实没多大关系。 对于类似的事情,还有尹希这位科学家,也被人们所误解。 有人骂钱永健忘本,觉得他顶着钱学森侄子的名头却不认中国。 也有人喷尹希,说他从中国一路读到哈佛,最后入了美籍是背信。 但平心而论,人这辈子在哪儿扎根,真不是单靠血脉说了算。 钱永健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从小学到拿诺奖全在美国土壤里完成,对中国没感情太正常。 尹希虽是中国出生,但少年出国,哈佛的科研环境、学术资源确实能给他更广阔的空间,留在美国也是个人选择。 说白了,纠结 "国籍标签" 不如琢磨现实 —— 他们留下的地方,要么有成熟的科研体系,要么能提供安心搞研究的环境。 真要是哪天咱们这边也能让人才觉得 "来了就不想走",不用喊口号,自然有人愿意回来。 盯着别人的选择骂,不如踏踏实实补自己的短板。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1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