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巷议# 【#高标准公厕岂能建而不用# ?】20日晚,央视报道山西稷山县多个村高标准公厕存在“建而不用”的尴尬现象,引发关注。
新公厕平时锁门,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时才开放,显然背离政策要求,扭曲公厕建设本意,是形式主义与权力傲慢。甚至在个别干部眼里,村民成了需要管理和防范的麻烦,以一句“素质低”“卫生纸乱扔”当借口来掩盖不作为。
一个公厕从立项、拨款、建设到验收、管理,每个环节都应深思熟虑,当地两个月就建成23座公厕,村民能不能用、怎么完善管理,反而无人考虑。建成“视察专用公厕”不仅浪费财政资金,更消耗群众信任。不少网友质疑,一座20万元的建设费是否养肥了“苍蝇”。
回应网络热议,21日上午,当地官方通报称,将全面排查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安排部署整改。行动之快让人点赞也心有疑虑。所谓整改可不是“一开了之”,更应因地制宜解决问题,哪些村子确需公厕、当地条件适合哪种公厕等等,都要深入了解,分类处置,更重要的是合理合规解决公厕维护难题,比如可否付费管理、村民自治、轮流清洁等。
公厕的功能就是建来给群众“方便”的。希望当地能探索出好经验,打开那些被锁的门,让阳光照在崭新的瓷砖上,也照进长久以来被忽视的角落。([原创]记者:冷爽;编辑:林润祺;审签:谢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