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陈玉仁叛变,供出了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王世英,王世英察觉到异常后,就要转移时,特务头子史济美却突然登门拜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2年秋,南京空气中弥漫着阴湿和沉闷,王世英在夫子庙附近一间不起眼的杂货铺里,一边拨弄算盘,一边注意着门外的风向,那几日,地下党组织频频传来警报,他并不知道,上海那边已经出事了。 《红旗日报》的负责人陈玉仁被捕,在被关押期间遭到严刑拷打,他起初拒不吐口,但中统特务并未急于求成,他们轮番换人施压,还拿其他被捕人员当着他的面用刑。 一天夜里,牢房内传出烧红铁块按在囚犯身上的惨叫声,陈玉仁的神经彻底绷断,他终于开口,供出了数个关键联络点的负责人,其中就包括南京的王世英。 王世英本是山西洪洞人,1905年出生,自幼在私塾接受良好教育,后来在太原国民师范读书。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由于思维敏捷、纪律严明,很快就被周恩来等人调入情报战线,成为早期特科成员。 接到陈玉仁供出的情报后,中统高层震动,史济美当时刚从上海调任南京中统分站负责人,是个手段凌厉、办事极细的人,他立即带人南下,亲自抓捕名单中的重点目标。 王世英在接到警报之后,第一反应不是逃跑,而是快速处理手头的情报,他打开账本夹层,抽出其中的几张纸,那是最新一批的联络代号、转移计划和组织名单。 他点燃炉火,把这些纸一张张投进去,看着火焰将它们吞噬殆尽,处理完这些后,他走到二楼,将一条深蓝色的旧围巾折好挂在窗边。 这是他与一名重要联络员之间约定的危险信号,那人平日以妻子身份协助掩护,现在已经外出采购物资,他没有办法通知,只能依靠这个静默的符号。 街口的几个挑担人模样怪异,站姿僵硬,步伐一致,王世英心知不妙,不到半小时,一辆轿车停在铺子门口,史济美穿着笔挺中山装,带着几名便衣走了进来。 他在门外环顾一圈,随后走入屋内,动作沉稳,神情冷静,门口和后门已经被封死,王世英没有急于行动,他清楚地知道仓促出逃只会引发对方警觉。 他走进厨房,掀开炉盖添了点水,借着水壶蒸汽掩护,推开后窗,身体探出窗外,踩在雨棚上。 这个后窗的位置原本是为通风开设,几个月前他对其做了结构改动,在下方搭了个不起眼的木棚,用来存放木柴和麻袋,实则是撤离通道的一部分。 他顺着雨棚爬到邻居家的屋顶,那户人家是一位做衣服的老人,是情报站早年就安插的外围接应人员。 老人早已等候,将一件补丁斑斑的旧长衫递给他,又递上一顶褪色的毡帽,王世英迅速换装,遮住脸上的显著特征,从后巷穿出,混入来往人群中。 史济美在屋内巡视未果,见王世英迟迟不下楼,立刻带人冲入后院,楼上的房门大开,窗子敞着,水壶还在炉子上冒着热气。 他意识到对方已经逃脱,愤怒之下立即发布通缉令,悬赏五千大洋,并连夜调集警力展开搜捕。 王世英从杂货铺撤离后,经由两处秘密交通站辗转来到秦淮河畔,他在一位渔民的帮助下,登上夜航小船,于次日清晨抵达镇江,再搭乘货轮北上前往上海。 在途中,他于约定地点与那名女同志重新汇合,她说,看到蓝围巾那刻就知道他出事了,立即转入备用安全点。 到了上海后,王世英没有休整,立刻投入对遭破坏的联络网络进行重建,为降低暴露风险,他伪装成一名从山西来的盐贩,借用老乡身份与沿海运输商进行接洽,实则在重新编织外围通信线路。 期间他还负责护送一批重要情报前往天津,那次行动途中突遇特务临检,他将密封好的名单藏入一名儿童的棉衣夹层,那孩子正是他们在外伪装成家庭的“儿子”,特务盘查时,那孩子装作玩皮球,不被注意,王世英因此逃过一劫。 这次经历后来在中央特科档案中被记录为标准案例,王世英总结经验,提出“多点备份、双线切换”的应急体系,并被采纳为安全部门常规流程之一。 史济美方面则因行动失败遭上级问责,此人心狠手辣,事败后加紧在南京的清洗行动,数个联络点被破,造成不少损失。 中共中央特科决定进行反击,1933年夏天,他在参加酒会回家途中,在玄武湖附近被红队枪击身亡。 新中国成立后,王世英曾担任多个涉密职务,他在晚年所写的回忆文章中提到,“真正的情报战,不在枪声中,而在安静中取胜”。 他的遗物中,那条蓝围巾被完整保留下来,现收藏于山西洪洞县革命纪念馆的展柜中,围巾下方,标注着一句话:“一瞬即定生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隐蔽战线的忠诚战士——王世英》 中央档案馆《红色特工档案解密(第二辑)》 解放军出版社《黄埔军校人物志》2009年版
1932年,陈玉仁叛变,供出了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王世英,王世英察觉到异常后
如梦菲记
2025-07-21 16:54: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