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幕后推手,运筹帷幄的将李世民推上皇帝宝座的真男人——杜如晦。 杜如晦这人,打小就透着股不一样的稳当。 他是京兆杜陵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做过隋朝的刺史,父亲官至昌州长史。 可他没半点娇生惯养的毛病,十几岁时读《汉书》,读到张良辅佐刘邦那段,就对身边人说“谋士的价值,不在挥刀上阵,而在定计安邦”。 这话后来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隋末天下大乱时,杜如晦刚在滏阳做了个小县尉。 李渊起兵反隋的消息传来,县衙里的人慌成一团,有人劝他“赶紧辞官躲起来”,他却盯着地图看了三天,最后说“李渊父子有雄才,关中是龙兴之地”,连夜收拾行囊投奔了李渊的阵营。 可刚开始并没被重用,只给了个府兵参军的闲职,每天处理些文书杂事。 转机出在武德元年。 李世民刚封秦王,急需招揽人才,房玄龄对他说“杜如晦这人有大才,别看现在不起眼,将来定能帮你成大事”。 李世民当即把杜如晦调到秦王府做参军,两人第一次见面就聊了整整一夜,从天下局势到军中要务,杜如晦条分缕析,连李世民都拍着桌子说“我找你找得太晚了”。 那时候李建成已经被立为太子,见李世民势力越来越大,心里早就发慌。 他知道秦王府里最厉害的就是房玄龄的“谋”和杜如晦的“断”,便撺掇李渊下旨,把杜如晦调到陕州做长史,想釜底抽薪。 杜如晦接到调令时,房玄龄急得直转圈,说“这是要拆咱们的台”,杜如晦却异常平静,对李世民说“太子怕的不是我走,是怕我留在您身边,我走了,他才会放松警惕”,临走前还偷偷给李世民留了封信,把东宫和齐王府的兵力部署记了个清清楚楚。 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元吉打算借出征突厥的名义夺李世民的兵权,这步棋要是成了,李世民再无翻身可能。 李世民召集心腹商量,长孙无忌、尉迟恭都劝他“先下手为强”,可他总犹豫“毕竟是兄弟,传出去不好听”。 这时候杜如晦乔装成道士,连夜从陕州赶回秦王府,进门就问“殿下是要做齐桓公、晋文公,还是要做亡国的公子纠? 一句话点醒了李世民。 接下来的谋划,杜如晦成了核心。 他算准李建成、李元吉会在早朝时经过玄武门,建议李世民提前在临湖殿设伏;又让人联络玄武门守将常何,摸清守卫换班的时间;甚至连事后如何稳定京城局势、如何向李渊解释,都一一做了安排。 房玄龄提出三个伏击方案,杜如晦直接拍板选了最险但最有效的那个,说“成大事者不避险,犹豫才是最大的祸根”。 玄武门之变当天,杜如晦没上战场,却在秦王府坐镇指挥。 他让人拿着李世民的令牌守住长安各城门,防止东宫兵反扑;又安排人去通知京畿附近的驻军“太子作乱,秦王平叛”,稳住了外围局势。 等尉迟恭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来报信时,他正在给李世民写向李渊请罪的奏章,字里行间既说明了迫不得已,又表露出忠心,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杜如晦排在房玄龄之后,封蔡国公。 李世民却说“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没有他的决断,玄武门的箭射不出去;没有他的安排,就算杀了太子,天下也未必能稳”。 可惜杜如晦积劳成疾,贞观四年就病逝了,年仅四十六岁。 李世民哭了好几天,后来每次提到他,都叹着气说“再也没人能像他那样,一句话就能让我定下心了”。 后世总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狠辣,是尉迟恭的勇猛,却常忽略杜如晦这个“幕后大脑”。 他没有冲锋陷阵的赫赫战功,却用冷静的分析、精准的决断,把一盘看似凶险的棋走活了。 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吧。 历史记住了李世民的帝王伟业,也该记住杜如晦这样的谋士。 没有他的“断”,房玄龄的“谋”或许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他的稳住大局,玄武门的鲜血可能换不来贞观之治。 你说,在改变历史的关键时刻,是冲锋陷阵的武将更重要,还是运筹帷幄的谋士更关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女儿平阳公主、女婿柴绍。柴绍对公主说: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