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

品古观今吖 2025-07-22 11:17:56

1941年,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副团长正要发火,却发现,日军的枪声停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华北等地修建大量碉堡据点,用以对付擅长游击战的八路军。

这些碉堡虽不如欧洲堡垒庞大,但设计巧妙,多建于高地要道,四面开射击孔,配备机枪形成交叉火力,严重阻碍我军行动。

缺乏重武器的八路军战士,面对这些坚固工事往往伤亡惨重,炸碉堡成为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急需反制手段。

战士刘厥兰因其特殊经历脱颖而出。

他出身矿工家庭,父亲是爆破工。

刘厥兰从小在矿上长大,对炸药、雷管毫不畏惧,反而充满好奇,并跟随父亲学习爆破知识,掌握了计算药量、选择爆破点、设置引信等技能。

这些矿井里学到的本事,日后在抗日战场上大放异彩。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刘厥兰怀着满腔热血参加八路军。

他的经历很快引起副团长王凤麟的注意。

王凤麟意识到爆破技术对反碉堡作战的价值,主动与刘厥兰探讨。

两人决心将矿井爆破经验用于战场,研究对付日军碉堡的战术。

在部队支持下,他们反复试验炸药包的威力、形状、安放位置和引爆方式。

他们发现日军碉堡为求速成,多用砖石泥土搭建,结构存在薄弱环节。

找准弱点放置炸药,事半功倍。

最终,他们摸索出一套有效方法。

由精干小组快速接近碉堡,寻找墙角、地基或射击死角等弱点,安放特制炸药包后迅速撤离引爆。

刘厥兰凭借此技术,成功炸毁多座碉堡,立下战功。

刘厥兰的成功引起日军警觉,加强了对碉堡的警戒,爆破任务变得异常危险。

1941年,王凤麟命令刘厥兰务必炸掉徐家楼据点一座核心碉堡,此堡位置险要,火力凶猛,阻碍我军行动,必须拔除以利后续攻势和解救百姓。

刘厥兰接受任务,趁夜色带助手摸向碉堡。

他们行动轻巧,避开巡逻哨和探照灯。

接近后,刘厥兰仔细勘察,却发现此堡异常坚固,外部难寻明显弱点。

他判断需将炸药包塞入内部,遂小心挖掘底部寻找缝隙。

就在感觉快找到突破口时,枪声骤响!

行动暴露!碉堡机枪疯狂扫射,子弹在周围溅起尘土。

危急关头,刘厥兰果断将炸药包就近安置在外壁一处,下令撤退。

一行人冒弹雨撤回阵地。

刘厥兰懊恼自责,向赶来的王凤麟报告:“副团长,我没放好位置,可能炸不塌碉堡。”

王凤麟刚责备几句,远处传来爆炸巨响!

望去,碉堡在烟尘中依然矗立,外墙未明显坍塌。

刘厥兰心沉谷底。

爆炸后碉堡陷入死寂,再无枪声。

王凤麟警觉,带战士摸上去查看,冲进碉堡后惊讶发现。

日军士兵横七竖八昏迷不醒!

原来,炸药包虽未放最佳位置,但爆炸冲击波透过墙壁在狭小空间内形成强烈震荡,将日军震晕!

歪打正着!

王凤麟迅速解决昏迷敌人,彻底炸毁碉堡并缴获机枪。

爆炸声还引来一小股增援日军,被他们以逸待劳消灭。

任务意外完胜,刘厥兰受表彰。

此役后,刘厥兰未放松要求。

在著名的天桥崮战斗中,日军大举扫荡,企图围歼我军。

刘厥兰临危受命炸掉日军核心碉堡,为部队突围开路。

任务凶险,山路崎岖,炮火连天。

他扛沉重炸药包,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双手被划得鲜血淋漓。

利用战友火力掩护,他艰难爬到碉堡下,冷静观察后点燃引信,奋力将炸药包塞进射击孔下方薄弱处,随即翻身滚下山坡。

日军发现已迟,碉堡在巨响中被炸飞!

我军士气大振,发起冲锋,击溃日军,成功突围占领阵地。

刘厥兰的精准爆破起决定性作用,成为榜样。

此后,刘厥兰随军征战,传授爆破技术,培养大批优秀爆破手。

抗战胜利后,他回归平凡,回到矿区默默工作。

刘厥兰的故事是万千抗战英雄的缩影,他和战友们以智慧、勇气和鲜血为胜利作出不可磨灭贡献,其斗争精神与历史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徐家楼战斗的“歪打正着”,更生动展现了战场偶然性与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