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黄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时间,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她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3年的冬天,一个北京小女孩的命运卷入了时代洪流。 那年黄帅才13岁,在科学家聚集的中关村一小念五年级。 小姑娘看了报纸上兰州学生帮助老师的故事,认认真真写了三篇日记,给班主任齐老师提了些建议。 本想着跟老师交流想法,谁知迎来一顿严厉批评。 师生关系闹僵后,黄帅在学校成了被孤立的孩子。 委屈无处诉说的黄帅做了一件大胆事。 她偷偷给《北京日报》写了封信。 这封信起初只在内部传阅,后来不知怎么就被登到报纸上,还加上了特别引人注目的暗语。 这就像点了火药桶的引线,《人民日报》紧跟着转载,中央广播电台更是用大喇叭把这事传遍全国。 眨眼间,这个扎小辫的小学生成了风云人物,被戴上“反潮流小英雄”的帽子。 学校里的风向突然变了。 原先坐在教室安静读书的孩子们,开始喊着“破除师道尊严”。 班主任齐老师受到处分,内蒙古三个青年因写信说这事不对,竟被抓去关押殴打,最后像扔垃圾一样被建设兵团扫地出门。 当时教育界本就不太平,这股风潮不是凭空来的。 有心人抓住小孩子的事情大做文章,把学校变成他们的舞台。 那些日子没人关心教室里到底该教什么,桌椅板凳摔得七零八落,作业本踩在泥地里,教书育人的老师反倒成了罪人。 黄帅的名字被印成大幅标语,她自己却缩在教室角落,课本上的字都糊成了墨团。 等到漫天大字报褪了颜色,当初的“小英雄”变成了被围攻的对象。 批判她的大字报糊满了校门,同学朝她吐口水、扔石块,吓得妹妹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还是被砸得头破血流送进医院。 更大的风暴席卷家庭:父亲被开除公职、批斗坐牢,知识分子母亲被发配去干校劳动。 十六七岁的黄帅每天踩着满地碎纸片上学,听见背后喊“害人精”,只能把书包攥得更紧些。 高考那年成了转折点。 黄帅拼尽全力考了320分,这在恢复高考初期不算亮眼。 多亏某位领导亲自关照,北京工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向她敞开了门。 校园里依然有人戳她脊梁骨,这姑娘咬着牙念书。 1981年秋天她鼓起勇气给上级写信,终于为父亲讨回了公道,老人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 走出大学校门后,黄帅的人生才算真正确立了方向。 先是在计算机研究所做技术工作,后来远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大学读完硕士,结婚生子过了十年安稳生活。 1998年应母校邀请回国,她在出版社当编辑,给那些印着油墨香的书稿画版式。 埋首案头工作的日子平淡却安心,像是终于翻过惊心动魄的那一页。 可命运好像总跟她过不去。2017年医院给出一纸诊断:卵巢癌晚期。 熬过化疗的苦痛,终究没能跨过新年的门槛。 57岁的生命在冬天停止,书案上还没校对完的书稿,停留在297页。 这个小姑娘的经历,如同镜子般照见了某个特殊年代的印记。 当年被推上高台做榜样的是她,后来被扔石块受尽白眼的也是她。 那场波及无数老师的风波里,学生们在混乱教室里丢失的是青春岁月。 而黄帅半生的颠簸沉浮,则是这页历史留给每个人的真实注解。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革命小闯将”黄帅逝世后,叶永烈公布三十多年前采访通信)
纯属活该,不同情,下一个
【7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