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9岁的印度女孩莫迪娜,听说中国男人不打老婆、女人能挣钱,连夜收

江河聊天地 2025-07-22 15:15:20

2012 年,19 岁的印度女孩莫迪娜,听说中国男人不打老婆、女人能挣钱,连夜收拾行李,瞒着家人来华。13 年过去,她不仅嫁了人、买了房,还让妹妹也嫁来中国。

2025年,安徽蒙城的果园里,一对裹着头巾的姐妹正麻利地摘着果子,嘴里哼着不成调的中文歌,偶尔还夹杂几句印地语。

不远的小镇上,另一位同样来自异乡的女子在热气腾腾的豆浆摊前,熟练地打包油条,丈夫在一旁翻着煎饺,眼里是藏不住的笑意。他们的孩子先用印地语喊妈妈,转头又用中文跟爸爸要水彩笔。

故事要从莫迪娜说起,也就是后来的田玛丫。1989年,她出生在印度比哈尔邦一个首陀罗家庭。那间土屋连窗户都没有,一家六姐妹全靠父亲当挑夫的微薄收入维生。可父亲雨天摔断了腿,重担便全压在了给高种姓人家洗衣的母亲身上。

莫迪娜19岁那年,一桩婚事找上门,对方是个喝醉了就打老婆的老男人,所谓的“彩礼”不过是一袋米,与其说是嫁人,不如说是拿她去换一袋米。

那一夜,莫迪娜辗转难眠,脑子里全是镇上放的中国纪录片:女人骑着自行车去工厂,男人在灶台前给孩子喂饭。第二天鸡还没叫,她揣着攒了半年的200卢比,头也不回地跟着一个跑缅甸的货郎走了。

她的四妹,后来的田玛琪,也曾深陷同样的困境。在缅甸当保姆时,她被雇主骂作“外国猪”,连出门买东西都得偷偷摸摸,家暴更是家常便饭。对当时的她们来说,逃是唯一的出路。

初到缅甸,莫迪娜在仰光摆地摊,卖木雕和香料。为了跟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做生意,她捡了本破旧的《汉语三百句》,指着书一个词一个词地问。直到一个南京商人买了她的木雕,听她说想找份正经工作,便递了张名片:“南京鞋厂缺个质检员,你敢来吗?”

2009年春天,莫迪娜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鞋厂宿舍的上下铺也让她新奇,毕竟在印度,全家人只能挤一张土炕,她把从缅甸带来的咖喱粉分给工友,四川大姐教她织毛衣,河南大哥教她认人民币。第一个月发工资,她攥着信封在宿舍哭了半小时,这比她在缅甸干三个月挣得都多。

一次暴雨冲垮了宿舍屋顶,一个叫田孟冰的安徽小伙抱着一床棉被出现在她门口,笨拙地帮她把行李搬到自己家的偏房,红着脸解释:“我妈说,下雨天,外人不能淋雨。”

莫迪娜永远记得第一次去田孟冰家的情景。田大妈端来一碗撒着葱花的鸡蛋羹,她紧张得不敢动筷子,生怕犯了什么规矩。谁知田大妈却把最大那块排骨夹到她碗里,笑着说:“吃,在这儿就当自己家。”

她后来才知道,老两口起初并不乐意儿子找个外国媳妇,是田孟冰一句“她一个人在这儿不容易”,才让他们慢慢松了口。

在田孟冰家,她看到田父帮田母择菜,看到田孟冰吃完饭主动洗碗。这些画面让她在夜里偷偷掉眼泪,婚后,田孟冰总说:“你在厂里上班累,家里活我来。”他真的说到做到,下班就洗衣做饭,带孩子时笨手笨脚,却一脸满足。

在印度,男人要是碰一下洗衣盆,是会被全村人戳脊梁骨的。田孟冰甚至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交给她:“你拿着,想买啥就买啥。”这份尊重,是她从未奢求过的。

2016年,她给印度的妹妹打了电话,妹妹在电话那头带着哭腔:“爸妈又在说我的婚事了,那个男人听说打老婆很凶。”田玛丫攥着手机,果断地说:“你来中国吧,这里不一样。”

妹妹来中国的路更曲折,先在德里纺织厂打工攒路费,再通过姐姐联系劳务中介。半年后,田玛丫亲自去缅甸接她。母亲拉着她的手抹泪:“早知道中国男人这样疼人,当年说啥也不让你爹逼你。”

妹妹嫁给了田孟冰的表弟,一个开货车的男人。他会在下雨天提前半小时等在工厂门口,会把工资卡交给她保管,也记得她不吃香菜。这些细节,让她终于明白了姐姐口中的“不一样”。她也给自己改了名,叫田玛琪。

如今,姐妹俩住对门,周末总凑在一起包饺子。田玛丫的缝纫店里,挂着她自己设计的头巾,既有印度的花纹,又加了中国的盘扣。田玛琪则在超市当收货员,两年就学会了做安徽的酱豆子。

田玛丫带着儿子回了趟印度。老家的土屋还在,旁边是她寄钱回来盖的砖房。母亲摸着孙子的头说:“村里现在有姑娘学你,说要去中国打工呢。”田玛丫望着远处高种姓人家紧闭的大门,突然觉得,当年那个揣着200卢比逃跑的夜晚,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她这辈子最正确的开始。

妹妹有时会问她:“姐,要是当初没来,会怎么样?”田玛丫指着窗外,田孟冰正帮一个老奶奶拎菜篮子,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你看,”她笑着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其实,这些姑娘要的哪是什么“远嫁”,不过是想找个地方,能靠自己的手吃饭,能被当成一个人来尊重。

13年,她把“不可能”变成实力拼搏下的“超优秀结果”。这个一路全靠自己开荒踩石铺路的印度姑娘,狠狠活成了成长励志的“行走海报”,真的别认命。比哪里生更重要的,永远是你步子朝哪里迈。

信源:百度百科

0 阅读:299

猜你喜欢

江河聊天地

江河聊天地

欢迎关注,跟江河一起随流聊聊所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