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富商花500大洋在张大千手里买了一幅画,后来发现是赝品。可富商没生气

百年战争录 2025-07-22 15:29:36

1921年,富商花500大洋在张大千手里买了一幅画,后来发现是赝品。可富商没生气,还把张大千请到家中做客。张大千刚进门,看到一个年轻的姑娘,他脸色大变,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在民国时期的绘画界,张大千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传奇人生和与李秋君的一段复杂情缘,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这一切始于张大千的青涩早年。

1899年,四川内江的一个张家家族中,排行第八的孩子张正权呱呱坠地,后来改名张大千。

从小显露绘画天赋的他在五岁识字启蒙,八岁跟随母亲曾氏学剪纸和绘画。

1917年,他与哥哥张善子赴日留学,课余时间沉迷写诗作画。

两年后,20岁的张大千回国,一心坚定要走艺术道路,但在父母面前遭遇阻力。

父亲强烈反对,母亲沉默观望。

关键时刻,长兄张善子挺身而出,力陈弟弟的艺术才华,最终说服父母同意张大千赴上海拜师学艺。

在张善子的引荐下,张大千融入上海文人圈,作品崭露头角,奠定了他的画坛地位,成为后来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的巨匠。

张善子的鼎力相助,可以说是张大千艺术生涯的转折点,没有这位哥哥的支撑,他或许难以跃升为一代宗师。

但在上海之初的日子并非一片坦途。

没有名气的张大千陷入生计困境,画作无人问津,食不果腹。

面对窘迫,他灵光一闪:既然自己的画卖不动,何不利用临摹功夫“借名卖画”?

上海滩上流社会痴迷古画,尤其是石涛的作品,张大千便瞄准这个“市场”,批量临摹石涛画作,以假充真。

凭借高超画技和天赋,他的仿品逼真到无人鉴别,导致众多藏家上当购买。

靠着这条“假画产业链”,张大千赚取第一桶金,经济状况大为改善。

虽然行为有争议,张大千以真画造假获利,但在那个时代,这种行为也反映出画家的生存智慧和才华的另类绽放,同时也暗藏日后邂逅的伏笔。

他的生活充满戏谑与矛盾,既靠造假站稳脚跟,又为艺术追求铺路,无形中埋下缘分的种子。

一天,宁波富商李茂昌慕名来到上海一家画廊,急切询问有无石涛真迹。

店员神秘出示一幅仿品,李茂昌毫不犹豫付500大洋购买。

返回宁波后,他兴冲冲展示给女儿李秋君。

出身书画世家的李秋君从小深研画艺,一眼识破这是赝品,但惊讶于其精妙技法,断定临摹者非凡人。

李茂昌对女儿判断信服,立即展开搜寻,辗转全国近两年,终于找到张大千。

一见面,李茂昌起初不敢相信这位20多岁的年轻人是作者。

张大千得知缘由,愧疚表示退款,但李茂昌坚持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其实私心是为爱女的期待。

面对盛情,张大千应约赴宁波李府,一进门就被客厅一幅《荷花图》吸引:枯茎残荷淤泥,尽显清冷意境,技法高超。

李茂昌笑言作者仍在,并引见其女李秋君。

正值芳华的李秋君相貌清丽,眼神透露聪慧。

张大千当场跪地称师,双方在艺术共鸣中结缘,开启一段复杂情感之旅。

此时的李秋君未嫁闺秀,张大千年轻气盛,在李府画室朝夕相处中情愫暗生。

李茂昌特意安排画室邻近女儿居所,两人同起同坐谈诗论画,风花雪月间心弦悸动。

尽管互称兄妹,但情意难掩,李秋君勇敢试探张大千可否纳妾,却触碰到张大千内心痛处。

早年张大千在母亲安排下娶妻纳妾,已非自由身。

思虑整日后,他跪地泪诉:不忍秋君才貌无双却屈为小妾,宁可保持兄妹情。

李秋君心领神会,默契埋藏爱火,表面维系知己关系。

1930年代初,李秋君随张大千赴上海,在国立美术学校任教,悉心照料他的生活,代收门徒被尊称师娘。

张大千旅居海外时,频写书信分享见闻,习惯延续40年。

抗战期间,张大千担忧三妹安危,多次劝其避难,但李秋君固守上海照顾过继子嗣。

张大千的孩子心瑞、心沛视如己出。张大千遥寄各国泥土,信封标注“三妹亲展”,却成未拆遗珍。

他刻有“秋迟”印记的《苍莽幽翠图》,意在倾诉终生遗憾,可惜李秋君未睹此作。

1973年李秋君病逝香港,张大千闻讯长跪失神,悲叹生前不能共枕、死后难同穴。

1983年张大千古稀去世,终结传奇。

这段情缘源于假画,却绽放为相守半生的精神知己,虽未成婚嫁,但彼此在心间刻下永恒印记。

0 阅读:42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