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在一座小楼里被特务处决,事后,蒋介石严厉斥责戴笠:“韩复榘虽然有罪,但好歹也是个二级上将,一省的主席,处决理当给予相应体面。[微风] 韩复榘原本是个农家子弟,18岁时投靠冯玉祥的西北军当兵,他作战勇猛,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路升到师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率部攻下天津,立下赫赫战功。 冯玉祥手下有”十三太保",韩复榘排名第五,这些人个个都是悍将,但韩复榘最有城府,他不仅能打仗,还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冯玉祥信任。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对抗蒋介石,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0万,战争初期,反蒋联军占据优势,蒋介石几度陷入绝境。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蒋介石派人找到韩复榘,开出了让人无法拒绝的奖励条件,外加山东省主席的职位,韩复榘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背叛老长官。 1930年9月18日,韩复榘突然率部撤出战场,并通电拥护南京国民政府,这一变故如晴天霹雳,直接导致西北军全线崩溃,冯玉祥败走山西,蒋介石转危为安。 韩复榘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为期七年的统治,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前任留下的烂摊子,查办了20多名贪污官员,追回赃款30多万银元。 他对教育格外重视,规定县长必须是大学毕业生,还亲自兼任山东大学校长。 韩复榘还大搞基础建设,修建公路5000多公里,打通了济南到青岛的交通要道,他治理黄河水患,兴修水利工程,让上万亩农田受益。 但这个人有个致命弱点,把山东当成了自己的私人领地,中央政府的命令到了他这里,经常被打了折扣,税收上缴、军队调动、人事任免,他都要讨价还价。 蒋介石对此早有不满,但碍于韩复榘手握重兵,又能维持山东稳定,只能暂时容忍,直到抗战爆发,这种微妙平衡被彻底打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华北战场形势危急,蒋介石命令韩复榘死守山东,配合主力部队作战,韩复榘表面答应,心里却另有打算。 他认为中国根本打不过日本,与其白白牺牲,不如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于是当日军进攻济南时,韩复榘没有组织有效抵抗,而是下令全线撤退。 12月27日,济南失陷,日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山东省会,还缴获了大量军火物资,这个消息传到武汉,蒋介石勃然大怒,当场拍案而起。 蒋介石立即下令召韩复榘到武汉开军事会议,韩复榘心知不妙,但又不敢不来,他带着几十名卫兵来到武汉,住进了蒋介石安排的招待所。 1938年1月,军事会议在武昌召开,韩复榘刚走进会场,就被卫兵控制起来,蒋介石当众宣布韩复榘的罪状:不战而退,贻误战机,有通敌嫌疑。 军法审判连续进行了10天,韩复榘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声称撤退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绝无通敌行为,但这些辞词显然无法说服法官。 行刑时间定下来,韩复榘这一夜没有合眼,写下了给家人的遗书,信中他说,此生报国无门,愧对山东父老,愧对冯将军栽培之恩。 枪声响起时,韩复榘正在念佛号,子弹击中他的后脑勺,这个叱咤风云的军阀瞬间毙命,执行枪决的是军统特务,蒋介石专门交代要保密。 韩复榘死后,蒋介石任命沈鸿烈接管山东,但此时山东大部分地区已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只能在鲁西南一带维持统治。 韩复榘之死在当时引起巨大震动,其他地方实力派纷纷表态支持抗战,不敢再有二心,从这个角度看,蒋介石杀韩复榘确实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有人认为,韩复榘的死过于匆忙,他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如果能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或许对抗战更有利,毕竟他手下还有10万军队,处决他等于白白损失了这支力量。 韩复榘事件确实暴露了国民政府的一个问题,在民族危机面前,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过于严厉可能会损失有生力量,过于宽松又难以统一指挥。 信源:中国新闻网
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在一座小楼里被特务处决,事后,蒋介石严厉斥责戴笠:“
雨后清新绿天
2025-07-22 17:52:54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