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放错炸药包,没炸毁日军碉堡,却意外震死了一堆日军! 1941年2月的鲁

墨魂 2025-07-23 10:43:27

战士放错炸药包,没炸毁日军碉堡,却意外震死了一堆日军! 1941 年 2 月的鲁中山区,雪刚停,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泰安徐家楼那座日军碉堡,黑黢黢地蹲在山头上,三层楼高,墙是混凝土浇的,里层外层都硬邦邦,中间还夹着三十厘米厚的碎石。 老兵说这是鬼子专门防炮的,炮弹打上去连个坑都留不下,这碉堡卡在几条路的交叉口,鬼子凭着它,白天巡逻,晚上封路,周边村子的百姓和根据地的物资,都被卡得死死的。 八路军山东纵队 4 支队 2 团副团长王凤麟,正趴在离碉堡两里地的雪窝里,手里的望远镜都冻上了冰,他哈了口热气擦了擦,镜片里的碉堡越来越清晰。 王凤麟是黑龙江宁安人,九一八那年才二十出头,揣着把猎枪就参加了抗联,后来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爆破,论炸碉堡,整个纵队他是头一份。 队伍里有个叫刘厥兰的战士,是临淄来的,二十出头,手上有股子狠劲,他十二岁下矿挖煤,跟着老爹学爆破,矿井里哪块石头硬、放多少炸药能炸开又不塌顶,他闭着眼都能摸清楚。 战斗打响那天,天刚擦黑,头几个爆破手抱着炸药包冲出去,没跑几步就被碉堡上的机枪扫倒了 —— 鬼子早摸透了八路军爱往碉堡里塞炸药的路数,机枪跟撒豆子似的,把外围封得死死的。 王凤麟咬着牙骂了句,把望远镜往雪里一杵,喊来刘厥兰:“看见碉堡和围墙中间那凹处没?不用凿洞,把炸药搁那儿,点了就跑!” 刘厥兰把二十多斤的炸药包往背上一甩,身上除了火柴啥都没带,战友们在正面开了火,子弹嗖嗖地往碉堡上飞,故意引鬼子注意。他猫着腰往前爬,雪地里的冰碴子把棉衣磨破了,后背火辣辣的,他也顾不上。 爬到一半,鬼子突然打了照明弹,惨白的光把四周照得跟白昼似的,他赶紧滚进旁边的排水沟。 沟里的水结了层薄冰,他一进去就把冰砸破了,冰水瞬间灌进棉衣,冻得他浑身发抖,牙齿咬得咯咯响。 他不敢动,就那么泡在冰水里,听着头顶鬼子的脚步声,心快跳出嗓子眼,这一等就是两个多钟头,直到照明弹灭了,他才哆哆嗦嗦爬出来,手脚早冻得不听使唤,像块木头似的。 摸到围墙里,刘厥兰急了——左找右找,就是没见王凤麟说的凹处,远处枪声越来越密,他听见碉堡里鬼子的吆喝声,再耗下去肯定被发现。 他心一横,把炸药包往围墙拐角一放,划燃火柴,看着导火索 “滋滋” 冒火星,转身连滚带爬往外跑。 没跑出十米,身后 “轰隆” 一声巨响,震得地都在颤,雪沫子从树上簌簌往下掉,刘厥兰回头一看,围墙炸出个三米宽的豁口,黑烟滚滚,可碉堡纹丝不动,他心里一沉,知道自己放错地方了。 王凤麟在指挥位上攥着怀表,早过了预定爆炸时间,心揪得紧紧的,听见巨响,他举镜一看,气得骂了句 —— 围墙塌了,碉堡没事,可下一秒,他发现碉堡的机枪突然哑了,“冲!” 他一挥手,突击队顺着豁口往里冲。 冲进碉堡的战士们都愣了:里面的鬼子东倒西歪躺了一地,有的哼哼唧唧,有的口鼻淌血,六十多号人全晕乎乎的,手里的枪扔得满地都是。 原来这碉堡是密闭的,炸药的冲击波在里头打了个转,没炸塌碉堡,却把鬼子全震懵了。 战士们没费啥劲就收拾了这些鬼子。王凤麟走进碉堡,踢了踢地上的枪,突然笑了,回头拍了拍刘厥兰的肩膀:“你小子,歪打正着!” 刘厥兰红着脸,挠了挠头。 后来大伙才琢磨明白,这密闭空间里的冲击波,比炸塌碉堡还管用,王凤麟把这事记在本子上,在部队里开了会,说以后炸碉堡,别光想着炸塌它,琢磨琢磨冲击波,说不定更省事,这法子后来有了名,叫 “冲击波爆破法”。 其实抗战里这种意外成事的事不少,1943 年冀南军区打一个鬼子炮楼,原计划架梯子爬上去,结果梯子短了够不着。 一个战士急了,把手榴弹往炮楼底下一扔,正巧扔在鬼子堆军火的地方,连环爆炸把炮楼掀了一半,里面的鬼子全完了,比原计划还利落。 自那以后,刘厥兰成了爆破能手,打茅茨据点时,他把炸药包搁在炮楼和围墙的夹缝里,冲击波一震,里面的鬼子全晕了;天桥崮战斗,他故技重施,又端了个碉堡,战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壁虎爆破手”。 刘厥兰活到了解放后,身上带着不少伤,1950 年去了吉林辽源煤矿,干回了老本行。 1950 年代军队编爆破教材,特意把他这次 “误炸” 写了进去,说这是 “战场应变的活教材”,军校里讲战术,老师常拿这事举例:打仗不光靠计划,还得有脑子,意外里说不定藏着机会。

0 阅读:22
墨魂

墨魂

持续分期不稳定减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