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国家的生存逻辑一万年都不会改变:在中国强大时示弱、在中国虚弱时入侵,即便如今日本被美国拴上铁链,也改变不了他们的DNA。八国联军侵华有日本,甲午战争是日本,抗日战争还有日本。 现在的日本,一边跟中国做着几千亿的生意,经济上绑得死死的;另一边却紧跟美国,在外交和军事上频频挑事,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上动作不断。 这种两面派做法背后,藏着一种千年未变的生存逻辑。 二战后,美国给日本套上了《和平宪法》的枷锁,限制了它的军事权力。表面上,日本成了专注经济的和平国家,但暗地里,它从未停止试探。 军费年年增加,前些年已突破万亿日元,显示出摆脱束缚的意图。 上世纪30年代,中国正深陷内乱,国力虚弱。1931年,日本仅用两万余人就轻松占了东北。 到1937年,它更是喊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发动全面侵华。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南京城内屠杀了三十多万平民,还用活人做残忍实验。 这些暴行,都基于一个判断:中国当时太弱,无力反抗。但他们没料到,中国人用14年的抗争,硬是把侵略者赶了出去。 这种趁虚而入的策略,并非始于近代。清朝末年,日本已摸索出这套路数。 1894年,清朝国力衰败,日本瞅准机会开战。黄海上的炮火击沉了北洋水师,占领了旅顺等地。 清政府被迫赔款割地,那笔巨额赔款让日本国力大增,台湾也被夺走。这次胜利,让日本彻底相信了这套逻辑。 10年后,八国联军侵华,日本跑得最快,派兵最多。别人抢宫廷宝贝,它却悄悄控制了天津到山海关的铁路,攥住华北经济命脉。 战后,它不仅分到赔款,还拿到了驻军特权,为日后侵华铺路。这种投机行为,甚至能追溯到更早的明朝。 明朝中后期,朝廷内乱,沿海防务松懈。日本的浪人和武士组成了倭寇,渡海而来,抢掠粮食,掳走百姓,烧毁村庄。 他们敢这么干,就是看准了明朝无暇顾及海防。这种趁乱捞好处的做法,与近代侵略如出一辙。 但日本面对强大的中国时,姿态完全不同。唐朝时,它一波波派人渡海学习,冒着船毁人亡的风险,也要学中国的文字、制度和农业。 京都的布局至今还带着长安的影子。那时的日本,甘当学生,毕恭毕敬,只因清楚自己中国的强大。 这种学习与侵略,看似矛盾,却是一条完整的逻辑:面对强者,它低头学艺,积蓄力量。一旦对方虚弱,它就露出獠牙,谋取利益。 历史告诉我们,对这样的邻居,不能心存幻想。有自身团结强大,才能让投机者无机可乘。抗战十四年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这个国家的生存逻辑一万年都不会改变:在中国强大时示弱、在中国虚弱时入侵,即便
古木过去
2025-07-23 11:09:14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