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内后,他却突然开口说话,说出的话更是逗笑在场的所有人...... 我们都希望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但当生命走向暮年,身体日渐衰弱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人陪伴下安度晚年,平静地走向生命终点。 不过,在2018年,一位活了104岁的老科学家,做出了一个让大家惊讶的决定,他想要通过安乐死结束自己的生命。 时间回到他104岁生日这一天,家人和挚友早早聚在他家中,欢声笑语充满了房间。 古德尔坐在一旁,看着为他忙碌的亲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当他在簇拥中来到生日蛋糕前,吹灭代表104个春秋的蜡烛时,喜悦的气氛到达顶点。 然而,就在这欢乐时刻,古德尔向满屋笑容的亲友们说出了心底的决定。 他首先感谢了大家为他所做的一切,接着便平静地宣布,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他认为现在是合适的时候了,他不再想继续活下去,希望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消息仿佛瞬间凝固了空气中的欢乐,亲友们愕然地看着他,难以置信。 起初大家以为是个不合时宜的玩笑,但看到他异常严肃的神情,才不得不接受这个沉重的现实。 屋内一片寂静,不解和质疑弥漫开来。在众人看来,古德尔拥有的几乎是完美的晚年,他生活富足,社会地位受人尊敬,儿孙绕膝,家庭幸福,而且身体在同龄人中算得上十分硬朗。 这样的生活和福气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为何要自我放弃? 面对亲友的困惑,古德尔回望了自己漫长的一生。 1914年他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却充满爱的家庭,父母思想开明,鼓励他探索各种有趣的事物,这使得他从小就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 他学习非常用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1948年,他带着家人离开英国,定居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做研究,后来成为澳大利亚有名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 年轻时候的古德尔身体强健,特别喜欢运动,空闲时间,他还会找上几位朋友,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寻找冒险带来的兴奋和快乐。 这样的活力,在他65岁退休后,依然延续着。他将毕生所学整理发表,出版了大量论文,还主编了一套《世界生态系统》丛书。 83岁高龄时,他接受伊迪斯考文大学的邀请成为该校的名誉研究员,继续投身学术。 然而,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阻碍。就在他接受大学邀请的同一年,他还收到了另一份通知:因年纪过大,他的驾照被吊销了。 这不仅意味着他丧失了开车的自由,更给他规律的生活带来巨大不便。 麻烦接踵而至,90岁时,他体检时查出了心脏病,视力也开始越来越差。 102岁那年,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建议他停止上班。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 对他而言,失去去学校的机会,就意味着失去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更意味着再一次向衰老低头。 他的心还很年轻,对生活充满向往,可身体却再也支撑不起那份曾经的活力。 2018年的某一天,古德尔在家中不小心摔倒在地上。他想自己爬起来,但发现衰老的身体已经完全不听使唤,虚弱的他甚至无法大声呼救,只能躺在地上费力地喘气。 想到自己此刻无助的处境,老人流下了悲伤的泪水,随后陷入了昏迷。 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他才被家人发现并送到医院。 这次摔倒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伤害,从此他只能依靠轮椅活动,连最基本的行动自由都失去了。 一向乐观开朗的古德尔,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望着窗外熟悉的世界,内心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孤寂。 此刻有尊严地告别,或许是更好的终点。 最终,他获得了家人的理解与同意。 2018年5月10日,在瑞士的一间房间里,古德尔亲自挑选了他人生最后一程的背景音乐,贝多芬著名的《欢乐颂》。 在充满力量与庄严的旋律中,他平静地躺好。 随着药物缓缓注入身体,他安静地闭上了眼睛,迎接那最后的时刻。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约30秒后,他的眼皮轻微地动了一下,然后他再次睁开眼睛,对陪伴身边的亲友说了一句话:“我还没死?怎么这么慢?” 话音刚落,他的气息慢慢消失,这句平静中带着一丝坚韧的话,成了这位老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声告别。 古德尔的选择,对很多人来说或许难以接受,毕竟在中国人心中,“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念根深蒂固。 然而,每个人面对生命终点的态度和想法都是独特的,他人无权置喙。 尊重彼此不同的选择,以平等之心看待这件事,是一种基本的包容和理解。 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尊重每一段生命的历程,理解身处不同阶段人们的境遇与心灵需求,尽力让每一个生命在夕阳西下时,仍能感受到尊严和温暖,心灵依然有栖息的港湾。 信源:央视网
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
烟火阑珊歌婉转
2025-07-23 13:28: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