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有“贵州王”之称的王家烈来到北京参加会议,毛主席见到王家烈后,便笑着问道:“王先生,你在贵州见过钟赤兵吗?” 王家烈出生在贵州桐梓一个穷苦家庭,从小就尝尽生活艰辛。父亲是老秀才,靠教书勉强过日子,可他14岁时父亲去世,只能辍学去背盐挣钱。那些年,他肩挑重担,走在山间小道上,脚底磨出厚茧。1911年从小学堂毕业,本想继续读书,但家境不允许,只能去遵义教私塾。1914年,他加入黔军,从底层士兵干起,扛枪站岗,处理军需,一步步爬到上等兵、下士。军旅生涯让他积累经验,到1929年成为第25军副军长,后来取代上级,掌控贵州省主席和军长职位。他的部队叫“双枪兵”,士兵装备步枪,还常吸鸦片,军纪败坏,常用于镇压地方民众和争斗。1935年红军进贵州时,他任“剿共”总指挥,部署兵力在娄山关阻击,导致激烈对抗。 钟赤兵原名钟志禄,1914年生于湖南平江一个贫民家庭,家里世代务农,日子过得紧巴巴。他小时候只读了三年小学,就辍学去画笔店当学徒,双手沾满颜料,低头做活。1930年16岁加入红军,从基层战士起步,参与训练和作战。1934年一次战斗中,他左手拇指被敌弹击断,但坚持指挥到结束,获红星奖章。次年任红三军团第十二团政委,参加娄山关战役,腿部中弹后继续指挥,直至昏厥。伤口感染严重,在野战医院用柴刀和木锯三次截肢,无麻醉条件下忍受痛苦。后来拒绝留置养伤,坚持随队长征,拄拐或绑在马上,穿越雪山草地,到达陕北。 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贵州,为摆脱国民党围追堵截,决定二渡赤水,夺取娄山关,攻占遵义。娄山关地势险要,海拔高,易守难攻。王家烈派“双枪兵”驻守,士兵筑垒设防,试图阻挡红军。红军将任务交给红三军团,钟赤兵所在 twelfth团作为先锋,急行军渡赤水河,打垮敌阻击部队。部队长途跋涉,到达桐梓后发起强攻,占领制高点,但敌军反扑,战况胶着。钟赤兵带队连夜赶路30多里,黎明前抵达,指挥一营冲锋,用机枪步枪手榴弹突破敌阵。王家烈组织反击,敌军在机枪掩护下沿窄路进攻。钟赤兵命令上刺刀,带头冲杀,敌军溃逃。但追击中遭反扑,一营伤亡大,他腿部中弹,倒地后拒绝撤离,继续指挥,直至失血昏厥。红军战士受激励,最终击溃敌军,占领遵义。 1959年王家烈受邀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作为民主人士出席。会议前毛主席接见他,先问近年情况,王家烈一一回答。毛主席接着问在贵州是否见过钟赤兵,王家烈闻言脸色难看,额头冒汗,回答见过但只是他的什么,话被打断。毛主席说见到好,他一直想见你。这问话源于1935年娄山关战役,王家烈部队导致钟赤兵腿伤。1954年贵州春节茶话会上,两人相遇,王家烈问腿伤缘由,钟赤兵说被双枪兵借走,不知何时还。王家烈愧疚,说罪过,请处置。钟赤兵说旧事已过,共为国效力。王家烈泪流,称佩服。1959年这问话,让王家烈意识到无追究旧账之意,他低头拭汗,感谢关怀。 钟赤兵长征后1937年赴苏联治疗学习,在医院手术后拄拐逐步行走,从几十米到几公里。利用时间学俄语,借字典听课,在伏龙芝军校研读军事理论,做笔记。1945年回国,派往东北,任民主联军总后勤部长和东北银行行长,组织后勤,建立东西线指挥部,结合后方供应战场缴获,保障辽沈战役等大规模作战,为解放战争胜利贡献大。1954年调贵州军区司令员,在茶话会与王家烈重逢。1955年获中将军衔,以及一级八一、二级独立自由、一级解放勋章,继续军职。1961年调国防科委副主任,1965年任副书记,参与国防科技。1971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参与作战训练。1975年回国防科委,同年12月在北京病逝,61岁。 王家烈1954年起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参与地方政协事务。1966年8月在贵阳逝世,享73岁。 钟赤兵断腿后虽无法上前线,但成就不少。他在东北后勤工作,注重大兵团正规化保障,建区域体系,及时稳定供应,帮东北野战军从弱到强,百万大军支援全国解放。1955年获衔时,他说参加革命不为官衔,许多优秀同志牺牲,不知姓名,怎么在意职称。这话接地气,显示他朴实心态。钟赤兵三次截肢经历,体现长征艰辛,无麻醉下手术,伤口感染却坚持随队,爬雪山时不让战士背,自己一点点挪。这样的意志,让人佩服。王家烈从底层爬起,掌控贵州后部队腐败,吸鸦片,镇压民众,这反映旧军阀问题。两人相遇,放下恩怨,为国家效力,显示时代变迁。
1959年,有“贵州王”之称的王家烈来到北京参加会议,毛主席见到王家烈后,便笑着
小史论过去
2025-07-23 14:08: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