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胡雪岩病危,对九姨太说:“我死后葬礼上会来一个穿黑衣的人,到时剪下我寿衣一角给他,可保后事无忧,切记”。果然,葬礼上来了一个黑衣人,九姨太给他一角寿衣,他看了一眼,叹了口气就走了。
1885年冬天,杭州已经开始下雨了,风刮得瓦片一阵阵响。 一个曾被称作“富可敌国”的人,此刻躺在一间破旧茅草屋里,病得几乎没有人样。 胡雪岩六十多岁的身子骨,在这个年纪早已撑不住了。 他瘦得像竹竿,咳嗽时带着血,眼神却还带着一丝不肯服输的锐气。 他拉着九姨太的手,说了那么一句话:“我死后葬礼上会来一个穿黑衣的人,到时剪下我寿衣一角给他,可保后事无忧,切记。” 九姨太没敢问缘由,只点了点头。 这些年,她看得清楚,这个男人心思太深了,连死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她知道这事不寻常,但也只能照做。 那时的胡雪岩,什么都没有了,富贵散尽,门庭冷落,除了九姨太和罗四夫人,还能留在他身边的人,已经屈指可数。 可往前几十年看,他不是这样。 胡雪岩本不是官生,也不是富家出身,出生在安徽绩溪一个叫湖里村的小地方,小时候连读书都读不起。 靠的就是眼力、胆识,还有极强的生存本能。 十九岁进了阜康钱庄当学徒,一开始什么都干,刷地打杂端茶送水。 偏偏他嘴甜手快,事事上心,最后竟然得了掌柜赏识,掌柜无后,这座价值五千两的钱庄就留给了他。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说他命好。 可真看清楚了的人才知道,他那根骨子里藏着的敏锐才是真本事。 有一回,胡雪岩在杭州城里碰到一个叫王有龄的候补盐大使,听说这人手头紧,缺银子上京补官。 别人避之不及,他反倒主动从钱庄里拿出五百两银子借出去。 这可不是小数目,对一个刚掌钱庄的年轻人来说,相当于拿半条命去赌。 结果王有龄官运亨通,一路升成了浙江巡抚。 有了这条大腿,胡雪岩的路好走了不少。 杭州巡抚亲自给他站台,生意哪还有不兴旺的道理?他办票号、开药铺,连典当行也插了一脚。 杭州首富的位置,慢慢就坐稳了。 可富到这个程度还不够,他不是那种只满足于钱的人。 他要的是权、是话语权。 于是等王有龄殉难,胡雪岩立刻把注意力转向了一个人:左宗棠。 当时太平军围城,左宗棠接替王有龄,成了杭州的大员,胡雪岩又一次看准了人,拿出十万石粮食、几百万两银子支援西征。 这回他赌得更狠了,几乎把整个身家都押了上去。 回报也是巨大的,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感激胡雪岩的支持,亲自把他举荐给了慈禧。 黄马褂,二品顶戴花翎,一朝之间,商人登堂入室,成为权力核心的一员。 那时候的胡雪岩,不光是钱多,是真的有“红顶”的。他可以进军帐、入宫廷,前呼后拥,是那个时代里屈指可数的风云人物。 但人一旦走到高处,就更容易摔得惨。 尤其是那种靠“人脉结构”撑起来的高楼,一旦底下有人开始拆地基,再富也站不住。 李鸿章就是那个拆地基的人。 他与左宗棠政见不合,明争暗斗多年。 李鸿章掌握北洋,左宗棠偏安西南,两派水火不容。 左宗棠的得力财务臂膀是胡雪岩,李鸿章身边则有盛宣怀。 后者不是普通的商人,他是李鸿章亲手培养出来的金融奇兵,做事冷、准、狠。 有一天,盛宣怀对李鸿章说了一句:“想要扳倒左宗棠,必须干掉胡雪岩。”从这时候起,一场慢慢布下的局,开始收网。 胡雪岩自己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 他在1882年押了个重注——全国生丝。 他想把这玩意儿全盘吃下,控制价格,干一场大的。 可惜天不遂人愿,那年欧洲生丝大丰收,洋商手里货源足,压价甩卖。 胡雪岩这边的库存成了负担,资金开始紧张。 盛宣怀趁机行动,一方面鼓动上海、广东的生丝商人低价出售,硬是把价格拉到底线;另一方面在市面上传谣,说阜康钱庄要垮了,引起了民间挤兑。 老百姓排长队去提款,把钱庄挤得连门槛都踩断了。 胡雪岩为了补窟窿,只能变卖家产,可这哪里补得过来? 三天。 只用了三天,一个数十年积攒起来的商业帝国,土崩瓦解。 从前那些与他交好的达官显贵,此刻一个个都消失了。 十二金钗也各奔东西,什么红颜知己、佳人恩宠,到了最后不过是烟消云散。 只有九姨太和罗四夫人没走,两个人陪着他在寒风漏雨的小屋里熬着,日子过得像下沉的船。 在这破屋子里,胡雪岩像是看破了什么。 那日他神情郑重地对九姨太说的话,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是一局生死棋。 他知道,像他这样“发得快、败得猛”的人,最怕死后不得安宁。 过去听过不少盗墓的传说,有些人刚下葬不久,坟就被掘了。盗墓贼有门道,葬礼当天就派人来探风,看有没有可图之物。 于是他安排了那个剪寿衣角的办法。 让九姨太在黑衣人来时,把寿衣布角递给他。这个举动,既像是在托付,又像在布防。 果然,出殡那天,一个戴铁帽的黑衣人出现在送葬人群中,不言不语,只是看着。 九姨太依言照办,把布角递过去。 那人接过看了一眼,没说什么,只叹了口气,转身就走。 这一走,就是百年。 直到现代,人们修整墓园时发现胡雪岩的墓,居然没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