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港小丑”黄之锋:美国人扶植的工具人,失去价值后被视为弃子。 “香港众志”是香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政治团体,作为一个起源于2010年“反国民教育运动”的组织,“学民思潮”成为了这一潮流的先驱,它为香港的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政治表达的平台,借由这一运动,香港的政治氛围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学民思潮”本身便是一个以青年学生为核心的组织,起初它的关注焦点并非分离主义,而是反对“国民教育”对香港学生的洗脑式灌输。然而,组织成员对香港特区政府的抗议愈发激烈,他们逐渐从反对教育政策的立场转向了更为激进的政治诉求。 黄之锋作为“香港众志”的创党成员之一,迅速成为该组织的领军人物。他与“时代周刊”及美国政要的亲近关系,也使得他在国际舆论中获得了高度曝光。美国的政治势力看似将他视为“民主运动”的象征,这种推崇使黄之锋在香港特区政府眼中成为了一个敏感人物。2017年,黄之锋提出要将香港立法会的参选年龄降低至18岁,试图借此途径,成为香港历史上最年轻的立法会议员。 然而,香港社会对“香港众志”的看法极为分裂。支持者认为该组织是捍卫香港自由与民主的先驱,尤其是在面对特首及中共政府的压力时,勇敢地站出来发声。 反对者则认为,这种激进的独立主义思潮,最终只会导致社会动荡与经济衰退,甚至会伤害到香港的未来发展。此类组织的举动往往使香港的政治局势更加复杂,而他们推崇的所谓“香港独立”,往往并非纯粹出自民众的心声,而是少数极端分子借助外部势力推波助澜的结果。 然而在2019年6月,黄之锋从狱中重获自由。这位被西方媒体誉为"学生领袖"的青年,出狱后并未悔改,反而迅速投入到新一轮的抗议活动中,要求香港特首下台。这一连串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早有预谋。黄之锋入狱、出狱的时机和表现,无不彰显其"工具人"的特质。 要解开黄之锋成为政治工具的谜团,就不得不追溯到他的成长历程。他生于一个特殊家庭,父亲是"公民党"的成员。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幼年的黄之锋就接触了大量宣扬"人权"、"革命"的读物,分裂主义的种子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令人唏嘘的是,黄之锋天资并不出众,学业成绩平平。一个患有失读症、中学会考仅得19分的少年,怎会在短时间内蜕变为炙手可热的"学生领袖"? 原来,2011年,"公民党"为扩大影响,精心挑选了党内成员子女,着手培养他们成为党的青年附属力量。15岁的黄之锋便是其中之一。借助父亲的政治人脉,他一跃成为"学民思潮"的领军人物,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个由政党扶植起来的学生组织,竟成为他日后左右香港政局的重要筹码。 2014年"占中"运动期间,黄之锋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指挥"学民思潮"四处煽风点火,动员学生罢课、集会、绝食,制造社会对立。这背后还有美国反华势力的资金支持。160万美元悄然流入黄之锋的账户,他也因此成为美方眼中的"港独"新星。一时间,各路媒体对其吹捧备至,将他塑造成不畏强权的"民主斗士"。黄之锋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那一刻,一个政治工具的诞生已然完成。 然而,事态的急剧恶化令幕后推手开始忧心。2016年,"学民思潮"因主张过于激进而备受质疑。为避嫌,黄之锋宣布解散该组织,改头换面成立了"香港众志"。表面上,他淡化了"港独"诉求,声称"一国两制"已死、"港独"是无奈选择。但这些说辞无非是障眼法,掩盖不了分裂国家的终极企图。 然而,黄之锋的政治表演并未随着组织的更迭而终止。他将入狱视为积累政治资本的絶佳机会,在服刑前后故意喊出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博取同情。2019年8月,他在社交平台上公然列举袭警装备,教唆示威者前往机场实施暴力行动。尽管其行为已涉嫌犯罪,但香港法院仍为他提供保释,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 黄之锋不断试探法律的底线。他多次违反保释条件,借出国访问之名到处"告洋状"。2019年11月,他向法院申请出境,声称要出国"演讲领奖"。法官考虑到其屡屡违规的前科,明确表示若批准其出境,极可能潜逃,遂驳回了申请。 事实上,自美国媒体将他吹捧为"民主斗士"后,黄之锋便愈发忘乎所以。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学生,到国际政治领袖,他游走于各大高校论坛,冠冕堂皇地鼓吹"自由民主"。为了活动经费,他频繁接受外国政客会见,毫不掩饰对境外势力的依赖。只是,这名备受追捧的"工具人",终究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频频越线的行为,令其"自我毁灭"的进程大大加快。2019年,因涉嫌教唆他人参与非法集结,他再次被捕。尽管他侥幸获得保释,但公众对他的质疑之声日益高涨。 曾经,美国政客为迎合反华议程,对黄之锋大加利用。可当这枚棋子的作用逐渐消减,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弃之如敝屣。黄之锋眼睁睁地看着,昔日慷慨解囊的"金主"在渐渐远去,国际社会对他的关注度直线下降。而在香港,他也日渐被边缘化,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1月3日,香港保洁大妈语出惊人,直戳内地游客心窝:“你一个月几千块收入,还过来香
【7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