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乱性的人很多,酒后转账的人几乎没有;酒后打老婆的多,打老板的基本没有。 这是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人们其实为了目的而制造情绪,而不是情绪制造了行为。 而上面那句话是这句理论的书评。 仔细想来,确实很有道理。 酒精确实会让人脑子不清醒,反应变慢,胆子变大。但它不会让人完全失去判断力,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平时很看重钱、很节俭的人,喝醉了也不会轻易把辛苦赚来的钱转给别人。转账需要输入密码、确认金额、核对账号,步骤不少,喝醉的人可能觉得麻烦,或者内心深处还是知道钱很重要,不能乱来。 相反,发生亲密关系或者动手打人,这些行为在酒精的作用下,可能更容易突破平时的心理防线。因为当事人内心深处可能早有某些想法或不满,只是平时被道德、法律或者顾虑压制着。酒精就像是一个借口,让他觉得“我喝醉了,这不是我的本意”,从而减轻内心的负罪感,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原谅。 同样道理,为什么有人酒后打老婆的多,打老板的几乎没有呢?打老婆的人,往往在家庭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或者长期积累了对伴侣的不满。他可能觉得打老婆的后果自己能够承受,家人可能会忍让,或者社会对此的惩罚相对较轻。 而面对老板,哪怕醉得再厉害,他也不敢动手。因为打老板的后果太严重了,可能会丢掉工作,影响前途,甚至惹上官司。他心里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即使在酒精的作用下,愤怒也会“绕开”老板这个目标。 这就像一个人再生气,也不会去砸自己最值钱的东西一样,本能地会避开那些代价高昂的行为。 人们常常习惯于用“原因论”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比如,“因为他说话太难听,我才发火的”,“因为我喝醉了,才做出那种事”。这种说法把责任推给了外部原因或酒精,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受害者,好像自己也是被情绪或酒精控制的可怜人。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免责”,把错误推给酒精或情绪,减轻自己的责任感和内疚;二是可以扮演“受害者”,博取别人的同情和理解,强调自己是因为过去的创伤或压力才这样。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如果酒精真的是让人完全失控的原因,那为什么它只让人乱性却不让人乱转账?为什么愤怒只让人打老婆却不让人打老板?这显然说不通。 可见,所谓的“失控”,其实是人在特定状态下,有选择性地放纵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欲望或冲动,同时避开了那些会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 所以,老话说“酒品见人品”,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喝醉后的表现,往往能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性格特点。酒后喜欢乱打电话、吹牛、发脾气的人,可能平时就比较虚荣、缺乏自控力,或者内心积压了很多不满。 而酒后安静睡觉或者保持礼貌的人,通常比较有责任感,自我约束能力也强。酒后敢做的事情,往往是当事人内心深处觉得后果可以承受,或者早有想法的事情,比如对伴侣不忠或者发泄家庭暴力。而不敢做的事情,则是触及核心利益、代价巨大的事情,比如损失财产或者得罪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说到底,酒后的种种“失控”行为,其实大多是清醒时内心深处的目的借着酒精的掩护得以实现。酒精并没有完全拆除理智的防线,它只是让人把这道防线移到了自己更在意、更不愿意失去的东西前面。
酒后乱性的人很多,酒后转账的人几乎没有;酒后打老婆的多,打老板的基本没有。 这是
静谧安然之境
2025-07-23 17:08: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