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都不丢脸,7月22日,四川遂宁一位公职人员孙先生因下班后兼职送外卖引发热议。

云景史纪 2025-07-23 18:34:13

一点都不丢脸,7月22日,四川遂宁一位公职人员孙先生因下班后兼职送外卖引发热议。这位曾当过消防员、如今在船山区某单位从事纪检工作的孙先生,每天下班后骑电动车跑3小时外卖,日赚100多元,直言“像打游戏做任务一样快乐”!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同事们也纷纷行动,有的跑代驾,有的开网约车……   (信源:新黄河——公职人员下班送外卖,本人回应)   夜幕降临,一位刚脱下制服的公职人员,换上另一套“战袍”便消失在街头巷尾。这不是电影,而是四川遂宁一位孙先生的日常。白天,他是纪检干部,捧着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晚上,他成了外卖骑手,在城市的车流中穿梭。   一个体制内的人,为什么要去干这份看似“不搭边”的活儿?这背后,与其说是个人兴趣,不如说是现实推着人走。   孙先生原本是消防员,去年底转业到了基层。工作稳定,可下班后的时间总让他觉得有些“无聊”。谁知,2023年7月的一纸通知,让事情有了变化。单位下发文件,明确公职人员在业余时间可以合规从事副业,只要提前报备批准,不影响本职,也无利益冲突就行。   孙先生是个行动派,一看这政策,心里盘算着“与其刷手机,不如去送外卖”。第二天他就递了申请,单位也很快批准。买车、注册,一天之内,“公务员骑手”孙先生就正式上线了。   对他而言,这活儿似游戏。每天准时开始,而送外卖又像是闯关一样,而他也很享受这样的日子。有趣的是,职业本能未下线,送餐时见有人推电瓶车进电梯,他会停下科普消防知识。   孙先生的选择并非个例。政策松绑后,身边的同事好多都干起了副业。这股风潮,正在基层悄然涌动。   而这背后是现实的经济账。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升高,但基层公职人员工资常未涨。面对房贷、育儿、养老压力,“铁饭碗”薪水已捉襟见肘。当主业无法支撑体面生活,副业便从“锦上添花”变为“雪中送炭”的无奈之选。   进一步看,这是一次观念上的“破”与“立”。长期以来,社会存在职业鄙视链,坐办公室、体制内的似乎更“高级”“体面”。但孙先生“没觉得掉面子,都是服务行业”这句话捅破了窗户纸。   在副业刚需、“斜杠青年”众多的当下,劳动的尊严由什么定义,是办公室格子间,还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从这一角度看,送外卖和做纪检都是社会分工下的服务,靠双手挣干净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当然,政策“松绑”有明确边界。国家规定,公职人员兼职有“负面清单”。送外卖、跑网约车等体力活,利用业余时间且报备批准通常可做;写稿赚稿费、运营个人知识分享账号、凭专业技能提供维修设计等服务,也合规。   不过,红线清晰:严禁“挂证取酬”、违规当中介、利用职权揽私活等行为。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教授认为,允许公职人员合规兼职是一种“政策创新”,它回应了基层人员的现实需求,也能为市场注入一些活力。   可是,当“铁饭碗”都需要靠“电动车”来补贴家用时,我们也不得不多想一层。这究竟是个人选择的自由,还是基层薪资结构性问题的冰山一角?如果主业的收入无法保障一份有尊严的生活,会不会反过来影响公职人员在本职工作上的投入,甚至损害公共服务的质量?   更需警惕身份模糊带来的风险。公职人员兼职需严密防火墙,隔绝权力寻租可能。正如陈光教授提醒,主业是根本,要合理分配精力,绝不触碰利益冲突红线。   说到底,公职人员兼职送外卖不止是猎奇新闻。它如镜子,照出经济转型期普通人生活压力,也照出传统职业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碰撞。   它促使我们思考,当“体面”不由职业标签定义、“铁饭碗”不再是唯一避风港时,如何守护个人“小确幸”权利,同时确保公共利益不动摇。这才是考验社会治理智慧之处。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云景史纪

云景史纪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