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终于想明白了:从前中国没有的芯片,他不卖给中国,结果中国开始自主研发,没过几

冥王星的主人 2025-07-23 23:13:45

美国终于想明白了:从前中国没有的芯片,他不卖给中国,结果中国开始自主研发,没过几年就突破了,然后就不要美国的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中美近年围绕芯片的科技博弈如同激烈交锋,美国本想通过技术封锁让中国屈服,结果反倒成了中国芯片自主的“催化剂”,还搭进了自家企业的市场份额。

这段拉锯战的发展脉络值得细细梳理。

芯片这东西堪称现代科技产业的心脏。

从智能手机到汽车飞机,从电脑设备到军工装备,都离不开这指甲盖大小的硅片。

在2018年之前,美国依托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垄断着高端芯片的供应链命脉。

中国虽已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中心,但核心芯片严重依赖进口,尤其是高端芯片基本靠美国及其技术盟友供给,自主率仅16%左右。

真正的转折始于2018年4月。

美国突然对中兴通讯实施严厉制裁,指控其违反禁令向伊朗出售含美方技术的产品。

处罚手段异常致命:全面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出售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七年。

依赖美国芯片的中兴应声瘫痪。

手机缺了高通的处理器、系统没了安卓支持,生产线被迫停滞。

仅一年时间,中兴就从年盈利46亿元骤转为亏损69亿人民币。

这场惨烈教训像一盆冰水浇醒中国:关键技术命脉必须攥在自己手里。

更严峻的考验接踵而至。

2019年5月,美国将矛头直指中国科技标杆企业华为,将其纳入“实体清单”。

这次打击更具毁灭性:美国技术供应商全部断供,台积电等代工厂也因技术含量限制被迫停止合作。

更狠的是美国施压荷兰ASML公司,彻底禁止其向中国出口顶级光刻机。

那是制造7纳米以下芯片的核心设备。

多重绞杀下,华为全球手机出货量从2019年的2.4亿部暴跌至2021年的3500万台,几乎丧失市场存在感。

当外部封锁全面收紧,中国选择了破釜沉舟。

2020年8月《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发布,中央投入数千亿元建设半导体产业链,税收优惠、补贴扶持双管齐下,目标将芯片自给率在2025年提升至70%。

“国家队”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募资2000多亿元,精准投向华为、中芯国际等核心企业。

一场芯片领域的全民突围全面启动。

企业战场也捷报频传。

华为海思顶着压力在2020年推出自主研发的5纳米麒麟9000芯片,2023年则凭借完全国产化的麒麟9000S强势回归手机市场。

中芯国际同步实现技术突破,2023年成功量产14纳米芯片并攻关7纳米工艺。

尽管美国封锁顶级光刻设备,中国企业创新地利用二手设备改进工艺、建设代工厂。

三年间全国新增17家芯片制造厂,月产能从296万片提升至357万片硅晶圆,基础产能获得根本性保障。

美国企业的痛苦此时才真正显现。

高通46%的营收依赖中国市场,而2023年华为启动国产化替代后,vivo、OPPO等厂商迅速跟进。

英特尔(中国区占营收27%/148.5亿美元)和英伟达(中国贡献103.1亿美元)同样遭受重创。

戏剧性的是,美国制裁引发全球芯片短缺风暴,2021-2022年间美国汽车重镇底特律竟因缺芯被迫停产。

制裁最终演变成搬石砸脚的闹剧。

最新进展令人玩味。

中国芯片自给率实现跃升。

从2020年16%增至2023年的30%。

美国2024年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扶持本土制造,联合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搞供应链重组。

中国则按既定路线突进:中芯国际14纳米量产成熟,7纳米技术取得突破。

华为鸿蒙系统用户破亿并向智能汽车扩展。

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重塑。

这场博弈揭示三重真相:技术封锁倒逼中国突破瓶颈。

单边制裁反噬全球产业链。

科技霸权终将被多极格局替代。

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中国能否突破7纳米量产壁垒?

美国科技企业能否承受永久性失去中国市场?

答案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科技主导权的归属。

主要信源:(观察者网)

0 阅读:141

猜你喜欢

冥王星的主人

冥王星的主人

你喜欢的,就是我想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