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3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1988年的南海深处,一艘潜艇破水而出,现场所有人都在为此欢呼雀跃,而这艘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没有参加庆功,而是悄悄踏上了回乡的路,这是他三十年来第一次回家,也是他期待已久,做梦都梦了很多次的时刻。 同时,这也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亲身下南海做深潜试验,一旦失败,黄旭华绝对就是死路一条,好在最终潜艇顺利完成深潜,安然浮出水面,中国的“水下长城”,就此铸成。 三十年来只做一件事,在这件事做成之后,黄旭华终于可以孑然一身的回去看看自己的老母亲,看看自己的家人。 当他站在九十三岁的老母亲面前时,老人浑浊的眼神先是茫然,随即巨浪翻涌,嘴唇抖个不停,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黄旭华在这无声的注视中,双膝一软,跪在地上,泪如雨下,这三十年的空白,是一个儿子无法言说的亏欠,也是一个科学家对国家不计后果的承诺。 母亲颤抖着伸出手,抚摸他满头的白发和一脸的皱纹,眼里全是心疼,那一刻,所有的亏欠和委屈,都在这无言的对视里和解了,为国家献身,或许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另一种报答。 黄旭华出生在广东一个医生世家,从小听着“悬壶济世”的道理长大,也一心想着当个好医生,可这份安稳的理想,终究还是被现实打破,战火纷飞的时代,望着接二连三倒下的同伴,他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想要继续“救人”,那就是要先“救国”,当时的情况就是一艘强大的核潜艇,远比任何灵丹妙药都管用。 于是,他转头扎进了船舶工程,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要用技术把国家的腰杆挺起来。 三十出头的他,因为业务拔尖,被国家选中参与一项顶级绝密任务——研制核潜艇,从那天起,黄旭华这个名字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代号。 他对妻子只说是“出差”,谁知这一去,就是整整三十年杳无音信,亲戚邻居都当他早就不在人世了,这不是他无情,而是纪律如铁,保密协议像一道铁幕,隔断了他和家人的所有联系,别说回家,连一封报平安的信、一个问候的电话都不行,因为任何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泄露国家的核心机密。 当时的新中国,正被核大国卡着脖子,研制自己的核潜艇,是唯一的出路,可这支队伍,却几乎是从零开始,不到三十个人,平均年龄也不到三十岁,两眼一抹黑,连一张完整的图纸都没有,国外技术封锁得密不透风,国内工业基础又一穷二白。 包括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黄旭华在内的这些年轻人凭着一股蛮劲,用算盘算数据,拿计算尺搞测量,为了弄懂潜艇构造,他们甚至买了个进口的塑料玩具,拆开来一点点琢磨,没有精密仪器,就用最土的办法,拿杆秤去称设备重量,硬是用“土法”攻克了“高精尖”,没日没夜地计算、试验、拆了又装,活活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世界为之震动,这是黄旭华离梦想最近的一次,可他没时间庆祝,因为他知道,更深的海域还在等着他。 而这份伟大的事业背后,他的家人却在默默承受一切,黄旭华的“失踪”,让老家的亲人活在无尽的猜测和煎熬里,妻子独自扛起整个家,不能问丈夫在哪,更不能提他的工作。 家里的信写得再情真意切,收到的回信也总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渐渐地,在亲人眼里,他成了那个“靠不住”的儿子。 父亲病重去世,黄旭华正处在攻关的关键时刻,回不去,他只能在试验场,朝着家的方向长跪不起,把头磕出了血,几年后,二哥临终,他同样守在试验场,再次错过,这两次缺席,成了他心里永远的洞,他愧疚,却又无法回头。 这样大的打击,让黄旭华的母亲都已经对自己养了一个“白眼狼”的事实深信不疑,可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中国核潜艇的报道,文章里提到了总设计师的名字,她一下全明白了,那个“不孝子”,原来是为国家做了件天大的事,她立刻告诉所有家人:“以后谁都不许再埋怨他”,笼罩在黄家几十年的阴云,终于散了。 黄旭华的母亲也好似是有了新的盼头,时常坐在回家一眼就能望着的位置,朝着家门口望啊望啊,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有人问过黄旭华,如果重来一次,还走这条路吗?他毫不犹豫:“会,因为国家需要”。 黄旭华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人用一辈子干了一件事,他的一生也正如他所研制的核潜艇一般,不显山不露水,也正如他的心胸和抱负一般,撑起了祖国的“水下脊梁”。 参考资料:黄旭华:埋名三十载铸就深潜重器.科技日报
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3岁高龄的老母
寰宇烽火
2025-07-24 00:53:5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