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4岁的小英雄赖宁因救火而壮烈牺牲,谁料后来不仅他的雕像被拆除,英雄事迹被教科书删除,就连其照片也被学校摘下,这是为何? 赖宁,这个名字对今天的许多孩子来说,可能已经相当陌生,可是在三十多年前,他可是全中国无人不晓的英雄少年。 让今天很多孩子都陌生的原因的背后,其实藏着的是国家深思熟虑的考量,但是这可并不是在否定赖宁的行为,至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继续深入了解就会发现。 那是在1988年春天,四川雅安石棉县海子山燃起一场山火,火势异常凶猛,直逼山后的油库和卫星转播台。 14岁的初中生赖宁,一个成绩拔尖、梦想成为地质学家的孩子,在看到浓烟后没有丝毫犹豫,径直冲向了火场,这他并非初次救火,对眼前的危险也有自己的判断。 现场一片混乱,县领导赶来后,紧急安排车辆疏散参与救火的学生,赖宁也被送上了车,可谁也没想到,半路上他竟毅然跳车,又一次跑回火场。 在他看来,山后的油库和设施比什么都重要,这个少年在烈火浓烟中坚持了四五个小时,直到第二天清晨,人们才在一处陡坡下找到了他,他的身体还保持着向上攀爬的姿态,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脸朝着火源的方向。 赖宁用生命保住了森林、油库和卫星设施,他的牺牲也很快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追授他“英雄少年”称号,四川省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且他的事迹被写进教科书,画像挂满校园,雕像矗立街头,成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偶像。 然而,2004年北京的一些学校悄悄摘下了赖宁的画像,这并非个别行为,而是为了配合新修订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条例删除了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条款,转而强调“自我保护”的优先权。 随后,这股风潮迅速吹向全国,教科书里的赖宁事迹也逐渐被删除,到了2010年后,这个曾经的英雄符号,几乎从官方的教育叙事中彻底消失了。 英雄的“退场”,甚至体现在他的物质遗产上,2011年山西太原一座赖宁雕像因市政改造需要被移走,街道办想把雕像送给学校,得到的答复却出奇地一致:没地方。 一个曾被捧上神坛的英雄,如今竟连一处安放之地都找不到,此事也是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有人质问:“一个为了大家舍命的孩子,为什么连个像样的纪念都不给他”?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觉醒了,教育界开始反思,引导孩子面对危险,是不是该换一种方式?毕竟,孩子缺乏成年人的判断力和体力,让他们冲在前面,本身就是一种失职。 于是,“见义勇为”的口号,被更加理性的“见义智为”所取代,官方的引导也明确起来:遇到危险,首先要报告大人,不要擅自行动。 这一系列变化,并非要否定赖宁的精神,却也折射出一种尴尬:我们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安放这位英雄了,可问题是,赖宁真的就不值得纪念了吗? 在网络上,许多人为他鸣不平,这些人的观点则是赖宁的行动并非简单的鲁莽,而是在认知到风险和重要性后做出的抉择,他的牺牲,不是鼓励所有孩子去模仿救火,而是向社会展示了一种超越年龄的责任与担当。 其实,官方也并未将他彻底遗忘,赖宁先后在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100位人物”之一;2019年又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 更动人的是,一位名叫张某的雅安消防员,正是因为儿时深受赖宁故事的感召才穿上消防服,2022年赖宁牺牲纪念日,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思宁”——思念赖宁,这或许是英雄精神最真切的传承。 今天,当我们回看赖宁的故事,争论的焦点或许已经偏离,我们不必再纠结于是否要鼓励孩子模仿他救火的具体行为,因为那早已有了答案。 真正的问题是,在一个强调个体安全和生命至上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向下一代讲述赖宁的故事?我们既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也要让他们理解,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精神叫作责任,有一种选择叫作担当。 如何平衡这两者,不仅考验着教育的智慧,也考验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才应该是“新时代的赖宁”形象的最出色的彰显。 参考资料:赖宁这个精神符号过时了吗——中国青年报
1988年,14岁的小英雄赖宁因救火而壮烈牺牲,谁料后来不仅他的雕像被拆除,英雄
寰宇烽火
2025-07-24 01:05: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