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毛主席视察山东,听闻王尽美老母健在,叮嘱:有困难送中央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王尽美还没出生的时候,父亲与爷爷均已离世,只剩下成为寡妇的母亲与奶奶孤零零站在灵前,村里的人看着都摇头,谁也不觉得这个未出生的孩子将来能翻起什么浪花。 一个孤儿寡母带着个老太太,注定过着低眉顺眼、苟且度日的日子,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日后能搅动风云,点燃齐鲁的革命火种。 家里没了男人,活不能停,田不能荒,婆婆要养,肚子里的孩子还得生,王尽美的母亲没哭,埋头做活,脸上的泥污和汗水混成一团,别人劝她歇歇,她也只摇头。 婆婆年迈体弱,常年咳喘,起不了地,她就一人担起家里的重担,白天干地里活,晚上给婆婆熬药煮粥,左邻右舍看着都说这女人是铁打的,熬得住天塌地陷。 她不识字,不懂诗书,却知道孩子生下来得吃饱穿暖,还得识字读书,不然一辈子就被困在这几亩薄田上,死也翻不了身。 孩子出生那天,她用破布包着襁褓捧在怀里,守着婆婆喘息声一夜没合眼,她给孩子取名瑞俊,心里打着算盘:得让他活得比家里死去的男人们都长就强。 虽说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但王尽美的母亲始终念叨着要让孩子读书,等到孩子五岁时,村里私塾的先生愿意收学生,每月需缴束脩银钱。 她凑不出来,便一次次登门给村里头户低头求情,富户人家本不乐意,但她软磨硬泡,最后得了个机会:让瑞俊给他们家公子当书童。 王尽美的母亲答应得痛快,用她唯一的嫁妆换来的布料转头就给儿子缝了件像样的长衫,每天天不亮就把孩子送去,傍晚再接回来。 书童的身份虽然低微,却是她为儿子争来的唯一一线希望,村里人看着她如此拼命,开始有人敬佩,也有人笑她痴心妄想,但她从不理会。 瑞俊天资聪慧,不出两年便能倒背如流,先生夸奖,母亲听了只在心里记着,回去再偷偷地笑,婆婆常年病体,终日卧床,母亲每日干活归来还要服侍。 王尽美的母亲一人扛着家庭的全部重量,日夜不曾有怨言,等孩子再大些,母亲心里有了更远的打算,知道只在村里念私塾没出息,得送他去城里。 可家里没钱,王尽美的母亲走遍亲戚邻里,能借的全借,能典当的全当,终于凑够了去济南省城的路费和学费,她把儿子打点妥当,送上离村的路,嘱咐他再苦也别退,路一走开了,命也就不一样了。 瑞俊到济南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喧嚣与动荡,那时北洋军阀横行,民众苦难深重,城市里游行、罢课不断。 他在学校里结识了一批激进学生,读到马克思、列宁的书籍,思想从此变了,五四运动爆发,他以学生代表身份前往北京见到了李大钊,第一次听到共产主义的理论。 他回到济南后,着手组建山东的共产主义小组,开始宣传革命理念,母亲对这些事一无所知,她只知道儿子不再只是一个教书先生,而是卷入了更大的事中。 之后,瑞俊改名王尽美,意为“尽善尽美”,誓为理想奋斗到底,他在山东的革命活动越做越大,秘密联络工人,组织罢工,串联学生,推动进步思想。 他不是那种空喊口号的人,天天奔波在最底层的人群中,哪怕寒冬酷暑,也不停歇,因为操劳过度,常年不治的肺病加剧,导致自己咳血不断。 同志们劝他休养,他不肯,总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1925年,病情恶化到无法再行走,他仍硬撑着开会布置任务,最后实在支撑不住倒在了床上,再未起来,那年他27岁。 王尽美的妻子跟随他四处奔波,本就积劳成疾,尽美去世后,没过几年也撒手人寰,家里只留下年老的母亲、瘫软的婆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大儿子王乃征才七岁,小儿子四岁,都是嗷嗷待哺的年纪,母亲抱着两个孩子站在院子里,听着有人劝她把孩子送人,她没答应,死死护着孙子,像护着尽美留给她的全部。 她从不喊苦,重新拾起锄头,白天干活,晚上辅导孙子识字,她不会认字,只是按着记忆中的样子给孩子讲父亲的故事。 母亲靠着一副衰老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村里人说她是个苦命的女人,却不知她心里认定,只要孙子们成才,家就没断。 王乃征在祖母的抚养下,读完了小学,之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投身军旅,祖母年纪大了,王乃征事业有成后,几次想接她去东北,老人身体已不堪寒冷,没呆几日便要求回老家山东。 1957年,毛主席到山东青岛考察,途中忽然询问起王尽美的母亲,三十多年前在上海的中共一大,毛主席与王尽美初识,短短几日便彼此欣赏。 得知老朋友早逝多年,母亲仍在世,毛主席特意询问当地干部,并强调老人必须受到关照,他没有忘记这个为革命献出一切的同志,更没有忘记那个在苦难中独力支撑的母亲。 毛主席下令,若老人生活有困境,应直接送往中央照料,此后,山东省多次派人探望王尽美的母亲,生活起居均有保障。
57年毛主席视察山东,听闻王尽美老母健在,叮嘱:有困难送中央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
岁月解读师
2025-07-24 03:43:12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