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内后,他却突然开口说话,说出的话更是逗笑在场的所有人...... 这药劲儿来得有点慢啊,我还能再讲个笑话呢! 2018 年 5 月的瑞士巴塞尔,诊所窗台上的向日葵朝着阳光舒展。 104 岁的大卫・古道尔刚按下注射泵开关,《欢乐颂》的旋律在屋里流淌,家人紧攥的手泄露着紧张。 突然,老人睁开眼扫过众人,慢悠悠地说:“这进度,赶不上我年轻时做实验的效率啊。” 寂静里先是输液管的滴答声,接着有人 “噗嗤” 笑了,泪水中裹着释然 —— 谁都知道,这位从澳大利亚来的老科学家,一辈子都要把事攥在自己手里。 1914 年生于伦敦的古道尔,打小就不爱 “按常理出牌”。 二战打响时他正在读博,导师劝他 “参军保家”,他却扛着标本夹钻进树林:“植物生态研究,也是给未来留点东西。” 后来移民澳大利亚,旁人劝他 “安稳当教授”,他偏在 65 岁退休后扎进《世界生态系统》编撰室,周末还跑去大学戏剧社排《哈姆雷特》。 学生总说:“古道尔教授的时间表,比我们的课表还满。 他这辈子就没服过 “该怎么样” 的规训。83 岁驾照被吊销,他改坐公交去实验室,单程一个半小时转三趟车,风雨无阻。 90 岁握不住网球拍,就改下象棋,每周三下午约老同事在办公室摆棋谱,棋子敲得桌面砰砰响。 变化从 102 岁开始显形,学校说 “您年纪大了,在家办公更安全”,他气得把论文摔在校长桌上,大喊,我的脑子没退休! 一连吵了三个月,办公室保住了,却被挪到顶楼角落,窗外是堵墙,再听不见楼下实验室的喧闹。 那天他对着空屋坐了很久,第一次觉得 “热闹” 这东西,不是想抓就能抓住的。 压垮他的不是衰老,是失去主动的滋味。 104 岁初春,他在厨房拿牛奶时滑倒,后背贴着冰凉的地板躺了两天,直到清洁工推门进来。 他哑着嗓子说 “还有篇书评没写完”,可那天后,连笔都握不稳了。 “活着不是熬日子。” 他在日记里写,从那天起,他查资料、打电话联系瑞士的协助死亡机构 —— 澳大利亚不允许安乐死,而瑞士尊重 “非绝症者的自主选择”。 他没跟子女伸手,拍卖了一辈子的藏书手稿,又让学生帮忙众筹,凑够去瑞士的费用。 出发前,他给每个亲友写信,信封上都画着小小的笑脸。 2018 年 5 月 9 日的瑞士记者会上,他穿深蓝色衬衫,胸前别着植物标本胸针。 有人问 “怕不怕”,他笑了:“怕过年轻时炸烧杯,怕过第一次上台忘词,就是没怕过自己选的路。” 他还说要听《欢乐颂》走,“这曲子热闹,像我年轻时的日子。” 第二天中午,诊所的阳光落在他手背上。他自己拧开注射管旋钮,药物往下滴时,突然转头看女儿,眼里闪着光:“还记得我教你认的第一种植物吗? 屋里的人笑着红了眼眶,两分钟后,监护仪拉成直线,《欢乐颂》还在继续,像首迟到的安可曲。 这样的故事总让我想起荷兰老木匠扬,2020 年,82 岁的他因帕金森病握不住刨子,申请了安乐死,临终前在自己做的木椅上坐了会儿:“我的手不能干活了,但我的选择,还能把日子收尾得漂亮点。” 在我看来,古道尔和扬最让人记挂的,不是 “敢结束”,而是 “敢从头到尾自己掌舵”。 活了一百多年,他用每个选择证明:生命的分量从不在长度里,而在每个 “我决定” 的瞬间里。 就像他最后那句玩笑,哪是说药慢,分明是在说:“你看,到最后一步,我还是能让这日子,带着点我的意思。” 你们怎么看?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
语蓉聊武器
2025-07-24 10:57: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