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后悔了吧!”7月21日报道,安徽阜阳,一男子因孩子在家不好好写作业,将其带到田里薅草,不料,孩子们没待多久就受不了,热的直呼要回去写作业,可男子却没放他们回去,并告诉他们:吃不了学习上的苦,就要吃生活上的苦! 这事发生在安徽阜阳,正值暑假,一位父亲眼看两个孩子整天玩耍,作业一点不写,说也说不动,训也训不醒。 他越看越来气,干脆不再废话,直接把两个孩子带到了田里薅草,天气炎热,太阳晒得人发晕,这位父亲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你们不想写作业,就去尝尝干农活的滋味,看看日子到底哪样更难熬。 一开始,孩子们还觉得新鲜,觉得去地里干活比坐在屋里写字强,可没多久,烈日一晒,蚊虫一咬,弯腰拔草一动,孩子们就开始叫苦不迭,汗水湿透了衣服,脖子、胳膊都被晒红了。 这个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原来坐在屋里吹着空调写作业,是多么轻松的事。 孩子们赶紧跑去求爸爸,说愿意回去写作业了,不想再受这份罪,可这位父亲并没立刻答应,他觉得不能让孩子吃点苦就立马逃回去。 他想让孩子们明白一个现实:如果现在不肯认真学习,将来就只能靠体力赚钱,那才是真正的难,让他们在体验过体力活的辛苦后,自己对比清楚,明白学习的价值。 这位父亲的做法确实出于好意,他想让孩子明白:现在读书是为了以后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可问题是,这种“用吃苦换态度”的教育方式,真能起到长效作用吗? 孩子们这次服软,不是因为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而是因为被晒怕了,这种靠强制和压力换来的“认错”,可能坚持不了多久。 回家凉快下来,没准又回到原来的状态,长期看,这样的做法只能治一时,治不了根本。 而且把学习的“苦”和干农活的“苦”对立起来,本身就不太合理,一个是脑力付出,一个是体力消耗,完全是两种类型的努力。 如果让孩子以为只有学习好才能不用干活,那他们可能会产生一种误解:读书就是为了不吃苦、为了不去劳动,这其实是在无意中贬低体力劳动,也会让他们看不起那些靠体力维持生活的人。 教育的目标,不是逼着孩子在两种难受之间选一个,而是要让他们自己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建立起内在的动力。 为什么要读书?不是因为写作业轻松,也不是为了将来不下地干活,而是因为学习能帮人增长本事,看得更远,做出更合适的人生选择。 至于劳动教育,它当然也有价值,但前提是要让孩子明白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是锻炼身体、培养责任心的过程,而不是专门用来“惩罚不学习”的工具。 如果劳动被当成惩罚,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厌恶劳动,所以这位父亲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方式未必适合所有孩子。 孩子不爱写作业,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学习没兴趣,有的是觉得题太难,也有的可能在学校遇到了问题,没法集中精力。 如果家长不耐心沟通,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困难,只靠“让你吃点苦”来解决,那这个教育很容易变成表面功夫,达不到效果。 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是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努力,把“我要学”变成“我愿意学”,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一些自信,哪怕是一点点成就感,也能变成坚持下去的动力。 信源:AHTV第一时间
“这下后悔了吧!”7月21日报道,安徽阜阳,一男子因孩子在家不好好写作业,将其带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7-24 11:02: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