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15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可是他却不给母亲下葬,就停放在马路边,行人看到后上前问他这是干什么?孔子说:“妈死了,不知道爹是谁,没法埋,” 十五岁的孔子,曾经站在鲁国的大路边,守着一口棺材,那是他母亲的遗体,盛夏时节,死尸容易腐臭,路人掩鼻而过,谁也不愿在那停留太久,但这个少年没有离开,三天三夜,他就在那里站着,不动不喊,只是守着那口棺材,仿佛等着什么。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的贵族,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虽然还有爵位和身份,但早已没有往日的风光,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出身寒微,不是正妻,而是被纳为妾,那种结合,在当时礼制下并不被正统家族认可,甚至被视为“野合”,孔子的出生,也因此带上了模糊的身份标签。 父亲在孔子年幼时就去世了,孔子甚至还没来得及在父亲的怀里撒娇,就成了孤儿,叔梁纥的族人并未接纳孔子这个“庶出”的孩子,也没有为他提供应有的抚养和教育,孔子只能跟着母亲回到颜氏娘家,在乡野中过着清贫的日子,没有田产,没有俸禄,只有靠母子相依为命度日,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教他识字,教他做人,也教他在寒门之中保持骨气,那时候,孔子没有姓孔,只能用母姓颜。 在那个礼法森严的社会里,身份比一切都重要,没有正统的出身,就意味着无法进入贵族的族谱,不能享有教育、仕途等资源,孔子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一个“体制外”的人,别的孩子穿丝绸,他穿麻布;别的孩子能进宗庙,他连父亲的坟墓在哪都不知道。 母亲去世那年,孔子十五岁,他记得很清楚,母亲临终前曾低声提过一个愿望:希望死后能和丈夫合葬,那是她对自己一生身份的最后一丝期盼,可问题是,孔子根本不知道父亲的墓在哪,他问过母亲,但母亲生前从未告诉他确切的位置,母亲对孔家的态度一直压抑而复杂,她知道自己在那个家族中从未被真正接纳,也不愿将那些屈辱再传递给儿子。 孔子开始四处打听父亲的墓地,他走访过族人,向认识的人求助,但换来的只是冷漠和回避,在那些高门大户眼里,孔子不过是个无名无分的庶子,根本没有资格去提“合葬”这样的话题,族谱上没有他的名字,孔府的大门也不为他敞开。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没有立刻埋葬母亲,而是把棺材停在了人来人往的路边——五父之衢,这条路是鲁国的要道,商旅、官员、百姓每天都从这里经过,孔子就站在那儿,像一座雕像一样,守着母亲的尸体,他没有大声呼号,也没有四处奔走,只是在那里站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让这口棺材成为所有人目光的焦点。 没人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个少年,守着一具腐败的尸体,站在太阳下不动不躲,很快,这个奇异的情景在鲁国传开了,人们开始议论,开始猜测,开始把这个名字传来传去,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不孝,也有人开始挖掘背后的真相。 舆论,是古代最强大的武器之一,虽然那个时代没有报纸,也没有文字记录的新闻,但口耳相传的速度一样惊人,孔子的举动,逐渐传到了孔家高门的耳中,孔家人原本不愿回应,可是随着议论声越来越大,再不回应就显得心虚,更重要的是,孔家此时正面临香火难继的局面,后代凋零,这个少年是否真是叔梁纥的亲骨肉,成了他们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 族中年长者终于派人前去查看,当看见孔子时,他们顿时震惊了,这个少年虽然穿得寒酸,但眉眼轮廓与叔梁纥极为相似,那种血脉的印记,骗不了人,经过确认,孔子终于被认定为叔梁纥的亲子,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也得以如愿与丈夫合葬。 这一刻,孔子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他不再是那个乡间寂寂无名的颜丘,而是被正式接纳为孔家的子孙,拥有了贵族身份,得以进入更高阶层的教育体系,他开始接触到典籍、礼仪、制度,也开始思考“名分”背后的意义,他明白,那个曾让他无处可归的“礼”,既是压迫他的枷锁,也可能是他未来的道路。 他没有忘记那段经历,尽管日后成为万世师表,孔子始终保持着对“礼”的一种特别态度,他讲“孝”,因为他曾经为了母亲的一个愿望付出全部,他讲“仁”,因为他知道制度之外的人有多苦,他讲“有教无类”,因为他不愿再让一个孩子因为出身而被拒于门外。 那场停丧不葬,不只是一次少年的抗争,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挑战,在那个以礼为天的时代,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用最沉默的方式,敲响了礼法与人性之间的裂缝,他没有喊口号,没有写檄文,只是守着一口棺材,等来了自己的名字,也等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柴桑大姐直播告诉大家,九一户里有乾坤,九一户里有秘密!大姐说:因为52的事情才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