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叫做中国最落魄的院士!放弃国外高薪,回国参与研制计算机“汉卡”汉字解决芯片问

语蓉聊武器 2025-07-24 11:57:04

他被叫做中国最落魄的院士!放弃国外高薪,回国参与研制计算机“汉卡”汉字解决芯片问题,被柳传志逐出联想,如今86岁的他,依旧为研制国产自制芯片努力,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2023 年的一个芯片论坛上,86 岁的倪光南扶了扶眼镜,对着台下的年轻人说:“1.0 再难用,也得有人做,不然哪来 2.0?” 台下掌声雷动,没人想到,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这辈子两次栽在 “芯片” 上,还被自己参与创办的公司赶出门。 第一次栽跟头,是在 2003 年的冬天。北京中关村的一间办公室里,倪光南看着桌上的 “方舟一号” 芯片,指尖划过电路板上的纹路。 这是中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嵌入式 CPU,2001 年问世时,他曾眼含热泪听工程师喊 “芯跳了”。 可此刻,公司账户上的钱只够发最后一个月工资,老板李德磊在电话里说:“政府采购停了,做不下去了。” 这事得从 1999 年说起。那年夏天,联想的解聘公告贴在公司门口,倪光南走过去看了两眼,转身进了公交站。 作为联想的总工程师,他带着汉字处理技术加入时,公司还叫 “新技术发展公司”,启动资金 20 万被人骗走大半。 1985 年他搞出的联想式汉卡,让计算机第一次能 “认” 中文,公司因此改名 “联想”,到 1994 年销售额冲到 47.6 亿。 可就因为他想搞自主芯片,跟柳传志吵翻了 —— 他要 “技工贸”,拉着复旦、长江计算机公司想牵头国家芯片项目。 柳传志要 “贸工技”,觉得 “烧钱的事不能干”。1995 年被免掉职务时,他办公室里还堆着刚画好的芯片设计图。 离开联想的第四个月,李德磊找上门。这个做 CPU 外包出身的商人,手里攥着一个团队,却因日立撤单没了活路。“ 倪院士,咱们搞自己的芯片吧!” 倪光南信了,跑遍北京拉投资,把老同事、老学生的关系都用上,硬是凑来 2000 多万。 2001 年 “方舟一号” 成功时,他在发布会上说:“以后电脑里,得有一颗中国心。” 可李德磊的算盘打得精,他只盯着政府采购的订单,倪光南好不容易拉来的裕兴科技等企业的订单,全被他拒了:“小单子没意思。” 结果呢?没有市场支撑,“方舟一号” 跑不动 Wintel 联盟的软件,政务大厅里的电脑频繁死机,成了 “摆设”。 2003 年底,公司散伙那天,倪光南把自己关在实验室,翻出 1983 年从加拿大带回的器材。 当年他放弃 4.3 万加元年薪(国内的 70 倍),背着这些宝贝回国,就是想让中国电脑 “说中文”。 更早的时候,1961 年的南京工学院,22 岁的倪光南拿着全 5 分的成绩单,在无线电实验室里调试脉冲编码设备。 他的毕业论文《脉冲编码通讯》里,藏着后来汉字处理技术的雏形。 导师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孩子,能让机器听懂中文。” 1964 年进中科院计算所后,他带着团队做 119 机、搞 “SK-1 光笔图形显示器”,成了所里的 “技术活字典”。 柳传志刚进所时,曾故意拿难题考他,他愣是蹲在机房三天,画出详细的解题步骤。 这些往事,倪光南很少跟人提,2013 年他发起 “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 时,有人问他:“被联想、方舟坑了两次,还信企业?” 他指着联盟章程上的 “自主可控” 四个字:“信技术,不信人。” 这些年,他跑遍全国的高校和企业,裤兜里总揣着个小本子,记着年轻人的芯片方案 —— 华为海思的工程师说,早期的架构设计,曾受过他本子里的笔记启发。 2024 年春节,倪光南的学生带着龙芯最新的芯片来看他。 老人戴上老花镜,对着光看了半晌,突然笑了:“你看这电路,比‘方舟一号’密多了。” 窗外的烟花炸开时,他的手指还在芯片上比划着,像在补画当年没画完的设计图。 没人知道他还能跑多久,但他常说:“唐吉诃德至少让别人知道,有那么条路。” 这条路,如今正被一群年轻人踩着,往更亮的地方去。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63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