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乌克兰蝗灾的新闻,突然意识到这种堪比瘟疫和战争的灾害似乎很久没有出现在中国了

波览历史 2025-07-24 12:10:16

看到乌克兰蝗灾的新闻,突然意识到这种堪比瘟疫和战争的灾害似乎很久没有出现在中国了。   扎波罗热市的天空被数亿只沙漠蝗虫遮蔽,20公里长的虫群如黑云压城,掠过住宅区时发出密集的爆裂声,阳台护栏瞬间爬满层层叠叠的虫体。   当地农民安德烈望着被啃噬殆尽的向日葵田苦笑,说它们比炮弹来得更彻底。这样的场景,曾是中国历史里挥之不去的梦魇,只是如今的中国人,早已在岁月里淡忘了那份窒息的恐惧。   在《汉书・五行志》中就记载着西汉永始元年的蝗灾惨状。   那年夏蝗自东方席卷而来,遮天蔽日直抵长安,渭水两岸的庄稼被啃食殆尽,儒生们在竹简上刻下“民相食,死者过半”的字句。   彼时关中平原的流民扶老携幼西出函谷关,沿途饿殍盈路,官道旁的树皮都被剥光,这场持续半年的蝗灾,让刚经历“昭宣中兴”的西汉王朝元气大伤。   而明代嘉靖年间的蝗灾更显狰狞,虫群竟能飞越五台山,在雁门关内的莜麦田里肆虐,守关士兵拆屋为薪,煮铠弩上的皮革充饥,边塞诗里“飞蝗蔽野食禾尽”的哀叹,藏着多少无奈与绝望。   改变这一切的,是一个叫马世骏的人。   1951年底,正在美国攻读博士的马世骏接到国内急信,国家急需治蝗专家。他毅然中断学业回国,领下治蝗军令状。   1952年春天,他和助手直奔重灾区洪泽湖,在苍蝇飞舞、臭气熏天的湖滩上搭起简易窝棚,夜以继日观察蝗虫的一举一动。没有实验室,他就用搪瓷缸收集蝗虫卵块,在煤油灯下计数到天明。   缺乏设备,他就光着脚在沼泽里丈量水位,记录下不同水深对蝗虫产卵的影响。   从海量数据里,马世骏抓住了蝗灾的关键:水旱交替是蝗虫的温床,水位升降决定产卵地的存亡。   1954年,他提出水利优先、改造生态的治蝗方案:山东微山湖将十二万亩蝗区改造成鱼塘,通过调节水位让蝗虫产卵地彻底消失;江苏里下河地区开挖连环河网,让原本十年九灾的沼泽地变成稳产良田。   这些举措精准掐住了蝗虫的命脉。他发现蝗虫卵在含水量15%以上的土壤里无法孵化,而频繁的水位变动能让虫卵自然消亡。   1960年,全国蝗区面积较1950年减少58%;1977年,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基本无蝗灾的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称这是"生态治理的奇迹"。   1991年,马世骏的预测模型提前42天预警华北蝗灾,通过调控黄河水位成功遏制灾情,减少粮食损失23万吨。   也是这一年,这位把一生献给治蝗事业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临终前他仍在修改关于蝗灾预警的论文,桌上摊着全国各地寄来的蝗情报告。   如今的洪泽湖畔,当年马世骏搭建窝棚的地方已建成生态监测站。   工作人员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巡检,实时监控土壤湿度与蝗虫天敌数量。当地农民说,田里的青蛙、蝙蝠多了,蝗虫自然就少了。这种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正是马世骏留下的礼物。   当乌克兰的灭蝗队员还在用手动喷雾器艰难作业,每天只能处理80公顷农田时,中国的农田里,生态湿地正默默发挥作用,芦苇丛中的蟾蜍一夜就能捕食数万只蝗虫若虫。   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一位科学家的毅然归国,源于一套尊重自然规律的治理方案。   马世骏用三十年时间,将"三年一灾"的魔咒彻底打破,让中国人再也不必在蝗灾的阴影下生活。这样的功绩,虽未写进教科书的醒目位置,却早已刻在每一片丰收的田野里。   扎波罗热的蝗灾仍在持续,战争造成的生态防线崩塌让灾害愈演愈烈。这更让我们懂得,那些让我们远离灾难的努力,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   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  信息来源:乌克兰扎波罗热地区出现蝗灾 战争与气候双重夹击:红星新媒体中心

0 阅读:32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