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8军副参谋长率部运粮时,被大批土匪包围,血战一夜后,他却给上级发报:“不需要派兵支援,只要送几顶蚊帐就行!”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西南一带仍有不少土匪未肃清。 18 军有项硬任务 —— 给甘孜送粮食。这批粮不光是部队的补给,更是藏族同胞的救命粮。 副参谋长匡斌主动挑了担子,带 32 个战士组成护粮队,往甘孜赶。谁也没想到,半路上会出事。 12 月 23 日,队伍走进黔东南雷公山。这儿山高林密,路难走得很。 突然,“砰砰砰” 的枪声炸响,四面八方涌出来好多土匪,把护粮队团团围住。 匡斌反应快,立刻喊大家找掩护。他手往腰上摸了摸,握紧了别在那儿的手枪,迅速指挥大家进入战斗状态。 匡斌带着队伍边打边退,最后退守到鹰嘴岩。这地方海拔 1200 米,地势陡,易守难攻,但也没了退路。 他朝右边的高地看了看,那地方地势好,要是架上机枪,能挡不少人。可奇怪的是,那儿连个土匪的影子都没有,更别说岗哨了。 匡斌对侦察排长王大勇说:“这是土匪的陷阱,想引咱们下去包抄,咱们就在鹰嘴岩死守。” 王大勇立刻点头传令。 土匪一轮接一轮往上冲。护粮队的战士们咬着牙打,把冲上来的土匪一次又一次打下去。 战斗从白天持续到黑夜,枪声未歇,战士们疲惫不堪,伤痕累累。 到了凌晨三点,土匪第三次冲锋被打退。报务员老周蹲在石头后面,终于把被流弹打坏的电台修好了。 他抹了把脸上的汗,对匡斌说:“副参谋长,能发报了。要不要叫援军?” 匡斌盯着地上铺开的地图,手指沿着补给线划了划。他想起在军部的承诺:务必让粮食安全抵达,绝不惊扰藏族同胞。 要是现在叫援军,路上得花时间,粮食送晚了不说,说不定还得惊动老百姓。 匡斌琢磨了一会儿,对老周说:“发报。” 老周拿起笔准备记:“咋说?” 匡斌说:“不用派援军。让他们送几顶蚊帐来。” 老周愣住了,笔都停在半空:“副参谋长,您再说一遍?” 匡斌指了指战士们的胳膊腿,说:“要蚊帐。你看弟兄们身上,全是蚊子叮的包。这贵州山里的蚊子太毒,比土匪还能折腾人。有了蚊帐,大家能轮流歇会儿,恢复点力气。土匪可没这东西。” 老周这才明白过来,赶紧点头:“我这就发。” 电报是明码发的,很快就传开了。 土匪头子得知电报内容,骂道:“共军要蚊帐?定是耍诈!” 但见手下被蚊子折腾得苦不堪言,心里也犯了嘀咕。 这边,匡斌正带着战士们熏蚊子。他们捡了些松针和艾草,点着了冒烟。 新兵小张被咬得直挠,嘴里吸着凉气。 匡斌拍了拍他的肩膀:“当年在太行山,鬼子的毒气弹都没难住咱,还怕这蚊子?忍着点。” 小张点点头,握紧了枪。 不知是谁起的头,有人哼起了《南泥湾》。歌声不高,带着点沙哑,在山谷里飘着。听着这歌,战士们好像又有了劲。 第三天中午,枪声突然停了。土匪不攻了。匡斌觉得奇怪,拿起望远镜往山下看。 山脚下多了几顶帐篷,有人在进进出出。 “那是啥?” 王大勇凑过来问。 匡斌放下望远镜,说:“像是在搭临时医院。”“土匪撑不住了。” 王大勇眼睛一亮:“他们要撤?” 匡斌说:“不是撤。是伤亡太多,得治伤。通知弟兄们,今晚轮流睡觉,养足精神。明天准备突围。” 王大勇应声而去,挨个传达命令。战士们听到能轮流休息,都松了口气,可谁也没敢睡太沉,枪都放在手边。 天刚蒙蒙亮,第一缕光刚照上山尖。 匡斌喊了声:“突围!” 战士们早就准备好了,有的把床单撕了,做成简易的 “蚊帐” 顶在头上,一边打一边往外冲。 土匪本来就被蚊子折腾得没精打采,好多人还发着烧。 看到解放军冲出来,顶的 “蚊帐” 在烟雾里晃悠,还以为是放了什么毒气,吓得大喊大叫,到处乱窜。 护粮队趁这机会,拼力往外冲,很快就冲出了包围圈。 往后的几天,队伍没再遇到大股土匪,一路往前赶。 七天后,匡斌带着粮车,终于到了甘孜。 18 军军长张国华早就等在那儿,一见到匡斌,赶紧上前握住他的手:“老匡,你可算到了!你这招‘蚊虫计’,比诸葛亮的空城计还厉害!” 之后,护粮队的故事慢慢传开,大家都知道 18 军有个会用 “蚊虫计” 的匡斌。 可战士们说,那不是计谋,是被逼出来的办法,更是因为心里装着老百姓,才咬着牙想出的辙。
1949年,18军副参谋长率部运粮时,被大批土匪包围,血战一夜后,他却给上级发报
受伤的梦娇
2025-07-24 12:38: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