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条新闻我都脸红,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干嘛去了?一个英国人,用了10多年时间

依秋聊趣 2025-07-24 13:40:04

看到这条新闻我都脸红,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干嘛去了?一个英国人,用了10多年时间,搜集了英国,法国等大量的档案,写了这本书,《南海的历史与主权》,用大量的客观历史文献证明,南海是中国的。 这个人叫安东尼・卡蒂,2009年,在一场学术会议上,有人公开对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依据提出质疑,理由却仅仅是“中国人生活在陆地上,跟海洋主权不沾边”。 这个场景让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要用事实和档案来说话,从那天起,他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之路,没有接受任何机构的资助,完全凭着学术良心一步步推进。 为了寻觅最具备说服力的证据,他跑遍了英国、法国、美国的档案馆,数十年时间翻阅了上千本史书古籍,终于找到一些关于南海主权的蛛丝马迹。 他在英国外交部的档案里发现,早在1874年,英国的法律顾问就明确表示南沙群岛是中国的,与法国、菲律宾毫无关系,旁边还有英国内阁的批准印章。 在法国档案馆里,他又发现了一张1931年的外交信函,其中明确向中国国民政府(也就是蒋介石政府)承认,南海大部分区域以及西沙群岛都归中国所有。 再往后翻,1956年,美国副国务卿墨菲的备忘录明确记载,菲律宾对南沙群岛并无主权;1959年,美国再次根据《巴黎条约》明确,菲律宾的主权边境只到东经118度,超过这个范围的南海区域,全是中国的地盘! 有了这些铁证,安东尼・卡蒂终于写成了《南海的历史与主权》这本书,用西方自己的档案打了某些人的脸! 消息一出,网友们瞬间坐不住了,大家都在猜测,中国那么多专家学者,难道都在办公室喝茶看报?怎么还得用外国人帮我们自证?殊不知,这里面的道道可不少。 就拿档案这事儿来说,卡蒂能在英法美档案馆里随便查资料,是因为他是外国籍,出生地在北爱尔兰这种历史上没有挑过事儿的地方。但咱中国学者想去查,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人家西方国家的档案,尤其是涉及殖民历史的,那可都是藏着掖着,生怕被人翻出旧账。中国学者要是想查点当年的资料,要么得托关系,要么得等人家“心情好”开放部分档案。这一来二去,时间就耽误了,研究进度自然跟不上。 再说了,政府给的课题,那肯定是要围绕官方立场来做,这就导致研究成果往往被外界贴上“官方背书”的标签,国际上的认可度自然就打了折扣。反观卡蒂,人家没拿任何机构的资助,完全凭着一股子学术良心在做研究,这就让他的观点显得更中立、更有说服力。 说到研究方法,中国学者也吃了大亏。咱国内的学者,大多是从历史文献和国际法条文里找依据,可这些东西在国际上有时候就显得“不够看”。 西方国家讲究的是“证据链”,得有实实在在的档案、文件、外交记录来支撑。卡蒂就聪明在这儿,他直接用英法美自己的档案说话,这就叫“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自然更具备说服力! 还有语言的问题。咱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用中文发表的,这就导致国际上的学者很难接触到。就算有翻译成英文的,那传播范围也有限。而卡蒂的书是用英文写的,又由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一下子就火遍了学术界。 其实,中国学者也做过类似的研究,比如中国南海研究院的吴士存、李国强等学者,他们也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可他们的声音在国际上显得太微弱了。 西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那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明明自己的档案都证明了南海是中国的,可他们就是不愿意承认。其媒体更是可恨,对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断章取义,这就让中国的声音很难被国际社会听到。 但卡蒂的研究却是公开透明的,所有的档案资料都是可以查证的。哪怕外媒得知消息后,赶紧想办法抹黑。一会儿说卡蒂收了中国的钱,一会儿又说他的研究不客观,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些抹黑的话根本站不住脚。 说白了,中国学者不是没能力、没水平,而是在研究环境、国际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卡蒂的研究,给中国学者提了个醒:要想在国际上赢得话语权,不仅要有扎实的研究,还要学会用西方国家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当然,咱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国人身上。中国学者还得加把劲,多走出国门,跟国际学术界交流合作,把中国的研究成果传播出去。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南海,一个属于中国的南海。

0 阅读:1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