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新疆喀什城下,左宗棠面对上万俘虏,毫不犹豫地下令:“降者亦杀!”一语震动朝野,外界哗然。有人劝他宽容以归化,他却冷冷一句:“我不能拿几十万百姓的命,去赌他们会不会悔改。”这不是冷血,而是乱世中的铁血担当。
1876年,北京城门口烟尘滚滚。
六十多岁的左宗棠骑着高头大马,身后士兵抬着一口乌木棺材。
队伍朝着西北方向开拔,这是要去收复被阿古柏霸占的新疆。
老将军临行前撂下话:这趟出去,收不回失地,就睡进那口棺材里回来。
不光他抱着死战的决心,还给手下将士下了条铁令。
碰上阿古柏的人马,一个活口不留,就算跪地投降也照样砍头。
在讲究“以德服人”的古代,这么狠的手段极少见。
左宗棠为什么要走这步险棋?
得从更早时候说起。
大清那会儿真叫风雨飘摇。
小皇帝光绪才四岁登基,帘子后面掌权的是慈禧太后。
外边列强架着炮舰堵门,里头太平军余部还在闹腾,新疆那边又出了大乱子。
阿古柏这号人,原本是中亚浩罕汗国的将军,被请进新疆帮忙平乱,结果倒反客为主。
他手段毒辣,先架空请他来的主子,又把其他反对派收拾干净,自己坐上“洪福汗国”的王座。
为了稳住位子,他抱上了英国人和俄国人的粗腿。
这两家巴不得新疆乱下去,好从中捞好处,又是送枪炮又是认新朝廷,把阿古柏喂得又肥又壮。
消息传到北京城,朝廷里炸开了锅。
李鸿章那批大臣觉得海防更要紧,倭寇闹得凶,海防一破,京城都得摇晃。
可另一拨人急得跳脚:阿古柏现在背后有英国人俄国人撑腰,占了整个新疆不算,胃口越撑越大。
不把他摁下去,陕甘迟早不保。
当年大清怎么入关的?不就是占了山海关!
要是让阿古柏这个路子,学老祖宗从西北打进来,大清朝都得换个姓氏!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钱袋子偏偏瘪得厉害。
慈禧天天听两边拍桌子,拿不定主意。
这时左宗棠站出来了。
老将军看得分明:海防塞防,少一边都不行!
李鸿章懂水战,北洋水师能顶住海上麻烦。
新疆那头,他左宗棠豁出命去,也要把这口恶气啃下来!
朝廷穷得叮当响,只挤出二百万两银子,剩下的钱全靠他跑断腿,硬是把一千万两军饷给搬齐了。兵也得重新挑。
老弱病残的回家,不想走的发盘缠。
剩下的精壮汉子天天练,只求打仗时别拉稀。
万事俱备,左宗棠却多了件行李,那口乌棺材。
这不单是给将士们打气,也是他压上命的誓言。
大军开拔的消息传到新疆,阿古柏翘着腿冷笑。
他装备精良,喀什的英国军工厂日夜赶造新枪炮。
英国俄国都站他这头,怕什么?
可他没算准老将军的狠劲,更没料到清军这次动真格的。
仗从头到尾按左宗棠铺的棋路下。
清军先挑软的捏,照着北疆猛锤!
阿古柏以为北边没油水,放了些杂牌军守着。
清兵先锋刘锦棠一上去就把吉木萨尔拿下了。
守将白彦虎挨了揍,扭头就往南逃。
北疆地盘眼瞅着都落到清军手里。
阿古柏慌了神,赶紧给伦敦写信求救。
英国人确实派了个代表上北京施压,想逼清廷收手。
可左宗棠人在万里外,丢回去句硬邦邦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刀磨快了,哪能不砍下去?
清军转锋直指南疆。
玛纳斯城成了鬼门关。
这座小城在阿古柏手里像个铁刺猬,城头上堆满了英俄给的大炮和连珠枪。
清军往上冲,前头的兵一排排倒下来。
左宗棠望着血水流红了土,心跟刀绞似的。
咬牙攻下城后,他彻底下了决心:阿古柏这棵毒草,非得连根拔掉!
以前的老方子招安没用,留下活口就是留祸害。
左宗棠的“绝户计”真成了!不光平了叛,更断了后患。
那些余孽想逃到中亚找靠山再反攻?
没门!战场上全交代了。
连在旁边探头探脑的俄国人,看了这狠劲,三十年都没敢在新疆搅风搅雨。
新疆收回后,朝廷派曾纪泽去跟俄国人磨嘴皮子。
俄国人起初想赖在伊犁不走。
左宗棠又发狠话:谈判桌上要不回,我带兵去抢回来!
他把营扎在哈密,磨刀霍霍。
俄国人一掂量,惹不起这拼命的老头子,终于在1881年签了《伊犁条约》,吐出了霸占的伊犁河谷。
没有左宗棠抬棺材西征,没有他那条铁血军令扫清后患,新疆恐怕早就不是今天的模样。
这位硬骨头的湖南老将,真把命押上去,给子孙留下了西北那片壮丽河山。
沈杰
近代湖南人真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