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2012年,我国爆炸力学泰斗级人物林俊德,为祖国核弹事业隐姓埋名五十年,即便被确诊癌症晚期,但为了整理核弹资料,他将自己最后一次心跳献给了祖国! 在中国西北马兰的戈壁滩上,那里长眠着一位特殊的老人,他叫林俊德,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他做的事情,却让所有中国人都能昂首挺胸地站在世界上。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26岁的林俊德正带着团队在罗布泊忙碌,当时周总理在电话里问:“怎么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 当时就是林俊德研制的压力自记仪,记录下了关键的冲击波数据,给出了确凿的证据。 从那以后,林俊德就像钉子一样扎在戈壁滩上,参与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 在基地里,林俊德有个外号叫“三不院士”:不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事绝不乱说,形式主义的学术活动绝不参加,对科研没帮助的事坚决不干。 在报奖项时,他总把自己名字往后排,评审费一分不收,连学生送的土特产都原封退回。 林俊德可以说是将一切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甚至他家的沙发是用包装箱木板做的,搪瓷碗补了五次还在用,戴了15年的手表直到去世都没换。 不是他买不起,是他觉得没必要,林俊德在很多地方都说,搞科研的人,心思不该花在这些地方。 2012年5月,75岁的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医生告诉他,如果接受治疗,或许能多活几个月,但可能会失去工作能力。 他听完后直接摇头说:“如果不能工作,多活那几个月有什么意义?” 接下来的8天,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震撼的事,他把自己的病房变成了办公室。 虚弱的身体插着管子,他却坚持坐在电脑前,一只手输着液,另一只手颤抖着敲键盘。 林俊德要在自己临终之前,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科研资料全部整理好,详细标注每一项数据的意义。 在这几天时间里,他给实验室打了三次电话,指导年轻科研人员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忍着剧痛修改完学生的博士论文,写下300多字的详细评语。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林俊德还在和基地领导讨论未来的科研方向。 临走前,老人笑着说:“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搞核试验,值了。” 2012年他去世时,感动中国给的颁奖词里有句话特别准确:“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确实,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永远都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2025-04-22《不忘清风来时路——“布衣院士”林俊德》)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2012年,我国爆炸力学泰斗级人物林俊德,为祖国核弹事业隐
初六睡不醒社会
2025-07-24 14:23: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