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协议达成,日本大败,石破茂将辞职,日本的第二次无条件投降

青柠大脑洞 2025-07-24 15:09:06

今天,美日两国签署了一项规模空前的协议,特朗普形容它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协议”。如果特朗普的描述确实成真,那么日本或许会面临类似于“广场协议”那样的局面。根据特朗普的陈述,具体协议内容如下:

1. 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而美国则获得其中的90%利润。

2. 日本承诺向美国开放汽车、卡车、大米等农产品市场。

3. 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将面临15%的关税,而之前的汽车关税仅为2.5%。

从这些协议条款来看,美国基本上就是“赢”的一方,差别在于“赢”的程度:是中等、大型,还是极为显著。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公开的条款,比如美国可能会购买大量日本油气资源,或是日本加大对美国的军事采购,金额可能达到数千亿美元。而美日协议的核心,很可能还涉及“美日阿拉斯加油气田”的合作开发。特朗普计划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管道,从阿拉斯加直达日本和韩国。这一庞大的项目将需要其他国家的资金支持,而日本则是美国的首个“目标”。

美日协议几乎完全展示了美国的“胜利”,而日本唯一得到的,似乎只是一个15%的关税调整。特朗普通过谈判再次创造了“筹码”,在拜登执政期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关税保持较低:汽车2.5%、电子产品0%、工业加工品3%,其他商品的平均关税为3.3%。当初,日本希望继续维持汽车低关税,甚至愿意牺牲大米等农产品领域,但显然,现在连汽车关税都没能保护住,农产品领域的保护也成了泡影。关税从2.5%涨到15%,日本似乎几乎没有从协议中获得任何好处。

日本民众的反应直接而激烈,许多人将此次协议视为“第二次无条件投降”。有人评论道:“日本将几乎所有市场都开放,还要支付美国15%的关税,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一次激动人心的胜利。”一位评论员认为,石破茂为了延续政府执政,接受了这份完全放弃国家利益的协议。还有人提出,2023年日本已经投资了7833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投资国,而现在还要再投资5500亿美元,这笔资金从何而来,何时才能收回?

对于这一协议,日本网民的愤怒不难理解,尤其是在石破茂上个月表现出对美国强硬态度的背景下,许多人本以为他将捍卫日本利益,结果却签署了一个几乎等同于“无条件投降”的协议。

然而,面对国内的批评,日本股市却出现了大幅上涨,开盘时涨幅迅速突破41000点。这种表面上的“乐观”现象可以从日本股市对不确定性的高度敏感性来解释。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后,日本股市也在90天内大涨了12%。日本社会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是根深蒂固的,而在这份协议中,日本企业原本担心的25%关税被调低至15%,被视为“最坏情况中的最好结果”,从而推动了丰田、马自达等公司的股价上涨。

此外,还有一项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当特朗普宣布对日本加征25%关税后,日本企业在紧急商讨后决定通过降价来抵消关税影响。例如,丰田将一辆原本售价为2万美元的卡罗拉,降价20%,相当于自己承担了加征的关税。而现在,随着关税降至15%,这些企业开始逐步恢复价格。然而,即便如此,价格仍无法回到关税增加前的水平,日本企业的利润将受到持续影响,进而影响到研发、工资、投资等多个方面。虽然短期内股市因“确定性”出现上涨,但从长期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另一方面,石破茂的政治生涯因选举失败和与美国的协议投降而面临终结,他预计将在8月底前辞职。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美日谈判的结果如此糟糕,甚至被日本民众视作第二次“无条件投降”?日本媒体深入分析了背后的原因,指出两大关键因素:

首先是日本对美国的软弱文化。自二战以来,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一直处于不平等的状态,日本在与美国的谈判中常常显得自我贬低,甚至在见面时便低头表示敬意。美国擅长将军事问题与经济问题捆绑,向日本施加“如果不遵从,美军将不再保护你”的威胁,造成日本的谈判几乎没有底气。

其次,日本的政治体制极为不稳定,使得石破茂政府无法进行持久且坚定的谈判。在参议院选举前,他的支持率急剧下降,自民党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失败,这种内部动荡限制了他进行强硬谈判的可能性。而美国的财政部长贝森特则释放出“我不急,你们随时可以谈”的信号,这使得日本政府的谈判姿态更加软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谈判风格则更加激进,他善于利用对手的软弱。特朗普尤其看重对手的强硬程度,对于软弱的对手,他往往表现得更加咄咄逼人。中美贸易战中,中国的反制措施让美国感到棘手,而对日本的谈判则显得轻松许多。

与美国签署协议的菲律宾也经历了类似的悲剧。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为了争取关税优惠,向美国频频献媚,但最终与美国达成的协议反而使菲律宾遭受了更高的关税——19%。这一涨幅超出了最初的17%,这让菲律宾本已薄弱的经济承受更大的压力。

从日本到菲律宾,这些贸易协议展示了特朗普在对待软弱国家时的“鬣狗”式外交风格:你越是对他客气,他就越是肆意压榨。而对那些敢于反击的国家,特朗普则更为谨慎。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未能清楚认识到这一点的国家,最终都将陷入类似悲剧的境地。

0 阅读:0